每一個誠信的堅守都令人感動

時間:2012-11-12 13:53   來源:廣州日報

  最近,接連發生的幾件事讓人頗為感動:江蘇學生徐礪寒不慎弄壞了他人轎車,等車主半個小時後,留下一張道歉及賠償聯繫的小紙條;武漢一餐館突發大火,食客和店員迅速撤離,讓店主想不到的是,大火撲滅後,一些食客返回買單;山西胡丙申任職局長時曾為19家企業和個人借貸69萬元提供擔保,後來有的企業因經營不善倒閉無法還貸,胡丙申退休後靠做小生意等賺錢累計替人還債39萬元……

  一張小小的道歉紙條,不但令車主“無比感動”和“極度震驚”,而且也讓人感慨萬千:在這個孩子身上,我們看到了誠信,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而一連串感人的後續也表明,社會其實並不缺乏美好,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了也只是停留于暫態的感動,卻沒有將其轉化為行動的推動力:被撞車主感動之餘主動不讓徐礪寒賠償,一家修車行表態願意免費為受損車主修車,這些正能量的傳遞,何嘗不是一種道德的激勵和自省,一個中學生能做到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到?

  審視當下的現實,人們時不時地陷入信任缺失的窘境,困在風雪中,有人免費送飯,司機卻連車窗戶都不敢打開;老闆做慈善,人們也要戴著有色眼鏡猜測,他們是否在炒作;一些公共事件的及時辟謠,也會招來毫無根據的否認……信任的缺失,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對什麼事都懷疑,進而拒絕真相和事實;間接的後果就是加大了社會交易成本,導致每個人都得為失信付出一定的代價。

  但不管如何,一個社會總是有基本的公共價值,總是有積極向善的力量。因而,留紙條的中學生、返回買單的食客、替人還債的局長,還有那位撿包後風雪中苦等10小時拒收答謝金的環衛工,閃耀著的不僅是人性的光輝,更多的是對社會誠信的構建,對社會公序良俗的衡量。他們猶如一桿尺規,丈量出了誠信究竟能帶來多大的感動?更進一步,在感動之餘,我們當反求諸己,作為個體,對道德誠信的追求,應該是不斷向上。而正是每個個體的道德向善、以誠待人,才構築了整個社會的誠信大廈。

  難能可貴的是,包括現實中不斷涌現的“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托舉哥”、“誠信油條”,人們都會發現,在社會的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總有堅守誠信的敢於擔當。從官員到打工者,從教師到學生,從豪車車主到普通食客,他們每一個都是“路人”,但都不約而同地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誠信的價值無量。

  誠信不僅關乎個體的道德,而且關乎城市的精神,社會的價值取向。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城市將誠信明確寫入城市的精神,而“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更是從國家層面強調誠信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有了眾多個體的誠信堅守,再加上社會不斷凸顯的對誠信的價值取向,相信一個人人守信的信用社會很快就會實現。(李龍)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