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中學生”只是做了他該做的事

時間:2012-11-06 13:51   來源:新京報

  正是因為認錯的稀缺,所以一張本就應該出現的認錯字條成為了眾人推崇的“正能量”。

  騎車不小心撞到別人的車,車主不在,你是選擇逃避還是面對?近日,揚州大學附屬中學17歲的學生徐礪寒在放學路上無意撞壞一輛寶馬車的後視鏡,車主不在,他沒有溜走,而是選擇在原地等待車主,因趕著上課,只好留下“聯繫紙條”欲賠償。這件事在微博上引起熱議,該學生也因此被網友稱為“誠信中學生”。

  不小心碰到“無人值守”的車,看起來起碼有很多種選擇:譬如溜之大吉,譬如指責車主停車失誤,譬如等會兒看看後果。徐礪寒選擇了最“笨”的一種方式,等不到車主,還留下了一張“聯繫紙條”。這是“風險”很大的一種選擇,不僅可能遭遇車主的憤怒,掏錢埋單的家長也可能會心有怨氣。那麼,究竟是什麼支撐了當事人作出這樣的選擇?

  中學生徐礪寒的回答很簡單:“自己做錯了事,就應該負責。”他認為,這件事本來就是應該做的。犯錯了,認錯並請求諒解,這是最基本的公序良俗。甚至我們都會拿“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老話誨人不倦,但為何中學生徐礪寒認為理所應當做的一件事情卻被推崇?以至於車主都極度震驚地説出:“下一代若都如此,社會還有希望!”

  車主的震驚道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境況。在認錯稀缺的時候,“理所應當”自然就成了“出類拔萃”。一些名人學歷造假了,有了半絲歉意嗎?“史上最牛造假”的教授被戳穿偽造學歷身份,有過致歉表示嗎?郭敬明抄襲事件塵埃落定,毫無悔意仍是翻不過的一頁……到最後,好像大家已經對這樣的事情毫無辦法,只能以阿Q式的“恕道”自我安慰。

  至於權力的認錯道歉,儘管形式上多姿多彩,但很多時候仍顯得誠意寥寥。前幾日有消息説,珠海正探索“建立政府失信行為致歉制度”,要求政府及其部門對其重大失信行為,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致歉——此舉彌足珍貴,而潛臺詞令人唏噓。

  “誠信中學生”的紙條是生動的一門課,他提醒我們,承擔責任,學會道歉,得到原諒,應成為每個人習以為常的道德標準。(鄧海建 媒體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