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互動中尋求共識

時間:2012-11-12 13:27   來源:人民日報

  “沒有共識的社會,就像沒有主旋律的大合唱團。”這是河南息縣縣委書記余運德的感嘆。此次調查訪談,受訪者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認真做了選擇和回答,恰如十八大代表徐建光所言,“凝聚共識,本身就成了‘最大共識’。”

  十年發展生成“最大共識”

  的確,儘管價值多元、觀念多樣,仍然會有共同的認識、主流的聲音。14位受訪者,無論是對“時代共識”的選擇,還是分析“阻礙共識”的原因,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一種共識基礎。

  我們時代需要怎樣的共識?從調查結果看,制度自信、發展信心分別位居榜首和榜眼,而且均超過半數。這正説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依然是全社會的共同信念,社會共識的基礎依然堅如磐石。正如受訪者孫雲曉所言,“雖然社會問題錯綜複雜,雖然許多人怨氣不小,但有公正心的人不能不承認,今天的生活比過去好多了。”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必然導致思想意識的變化,這一論斷在調查結果中也得到了佐證。78.6%的受訪者認為,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等社會不公平現象,是凝聚共識的阻力。相類似的,85.7%的受訪者選擇了提高政府公信力、64.3%選擇提高社會信任度作為凝聚共識主要推動力。調查的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的歷史方位,從溫飽到小康,從求效率到要公平,從實現先富到追求共富,這是不同發展階段的遞進。而在社會轉型期,社會財富的持續增長、利益格局的不斷變動,也必然激發出多元的觀念、多變的思想。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各方面如何以自身作為提升公信力、凝聚社會共識、共度關鍵時期,本身就是一個嶄新課題。

  從發展階段的角度探討共識,也在訪談中得到佐證。比如,很多受訪者認同價值多元,並認為有利於社會繁榮和進步,對多元的尊重和認同深入人心,這本身為凝聚共識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心理基礎。

  在“多元”中尋找共識生長點

  如上所言,由於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調整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多樣、多變的複雜局面。這是我們交流互動的基本面,也是尋求共識的出發點。這也是我們常説的在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謀共識。

  以“最需要凝聚的共識”選項為例。儘管不同群體的選擇各有側重,並有各自的“優先序列”,但制度自信、發展信心和穩定意識在調查中位居前列,反映出人們對穩定與改革關係的審慎與權衡,改革必須推進,但改革的力度應該充分考慮社會的可承受程度,與國家的總體發展目標相協調。過去十年,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成為中國跨越發展的重要經驗。在今後,這一經驗仍然應該被遵循和堅持。

  對於什麼是推動凝聚共識的主要動力,受訪的很多基層治理者選擇“涵養理性文明的社會心理”,而大多數受訪的十八大代表將“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作為凝聚共識的主要推動力。這種不同的期待,説明瞭在尋求共識方面的不同著眼點。不同群體也可以由此看到各自面對的期待,從而更好地改善治理、促進和諧。

  “來自思想上的共鳴所産生的巨大力量,曾一度超出我們的想像”,改革的每一步向前推進,無不滲透著潤物細無聲的共識之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只有在多元思想觀念中尋找“最大公約數”、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才能在博採眾長中凝聚起社會的最大合力,攻堅克難,推動中國巨輪滾滾向前。(李拯)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