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贍養父母"的無奈與悲情

時間:2012-10-24 16:14   來源:東方網

  他們曾是最享福的孩子,但也或將是最受苦的大人,網上一篇題為《獨生子女的沉重未來》的帖子説出了許多“80後”的心聲。如今,中國的80後獨生子女正逐步進入而立之年,面對父母漸老、孩子尚小的局面,這些“421”家庭中的“2”,如何承擔起養老撫幼的擔子?近日,瀟湘晨報聯合大湘網做了針對80後的“中國式養老”網路調查,2000多人參與,其中45.42%的受訪者表示暫時沒有能力給予父母養老費。(10月23日《瀟湘晨報》)

  這個“新聞”並不新,2010年,《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進行過一次隨機調查,一位參加工作5年的80後對記者説,“儘管已經參加工作很長時間,但是消費壓力很大,沒有任何積蓄,目前根本無法贍養父母。”隨後,記者又相繼採訪了多個80後,在受訪群體中,99%都確定自己無法贍養自己的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後還需要父母進行資助。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的傳統,兒子出生後,從入幼兒園開始讓拼“起跑線”,然後是小學、中學、大學,一路下來,父母已被扒了一層皮。當邁步到了老年,需要兒子供養時,卻面臨後輩的“無法贍養父母”現實,滿心期待“養兒防老”的老人,會是一種怎樣的心理焦慮和不安?對一個生長在“孝文化”根深蒂固的國度裏的後輩來説,恐怕也不太好想。

  但當我們為80後們換位思考一下,或聽聽80後們的聲音,其實他們也有一肚子的“苦水”。譬如,一對80後年輕夫妻,為了能夠買上自己的房子,傾盡幾代人的所有不説,還得長期為銀行“打工”以還貸,高昂的醫療、教育,再加上物價飛漲,生活在一個不堪重負的時代,“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不“啃老”就是拜佛燒香了,哪有額外的經濟能力去贍養老人?

  80後是些什麼人呢?從年齡層次來看,無疑是一些30歲左右的年輕人。網上流行的一些段子,尖銳而深刻地描繪了不幸的“80後”,諸如童年像皇帝、少年像戰場、青年像乞丐……雖然有失偏頗,但也反映出社會轉型給“80後”們帶來的“陣痛”。事實上,面臨著這樣一種“陣痛”的豈止是80後,有些70後同樣有這樣的“陣痛”,也有“沒有能力給予父母養老費”的愧疚與無奈。

  有專家認為,子女“力不從心”和“力所不及”將是未來老人們要面對的生活常態,社會的共同焦慮。這種看法可能是有依據的,但不能成為無解之題。如何破解這樣個“共同焦慮”?唯有的辦法就是解決社會公平,改善收入分配與社會福利保障,讓他們真切地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而不再是錢的“困獸”。當他們不再為錢愁了,“無力贍養父母”的無奈就會迎刃而解,養老問題也就不再是太難的事。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詹姆斯海克曼認為,“政府決策者的注意力應更多放在‘預分配’上,而不是‘再分配’或‘補償性的干預措施’上。”“減少社會不平等的努力應注重不平等的來源,預防措施的效果遠比補償性措施更為有效。”海克曼同志的這一“改革新思維”,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