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衣服快遞回家”是教育的悲哀

時間:2012-09-25 14:19   來源:羊城晚報

  據媒體報道,幾天前,居住在大連沙河口區馬欄街道蘭青社區74歲的周奶奶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是送快遞的。打開快遞,周奶奶滿臉無奈:原來是剛上大學的孫女寄回來的一大包衣服,從裏到外一共七套,連內褲、襪子都沒落下,讓她幫著洗。

  看到這樣的消息,人們往往感慨幾句,現在的孩子太過嬌慣,什麼家務也不做。議論之後,家長們還是以孩子學業太忙太累為由,繼續把孩子生活上的事全部包攬。這則新聞中的女生,讀中學時估計也是從不洗衣服,現在到了大學,就只好把穿過的臟衣服打包寄回。我相信,任何長輩在看到孩子寄回的臟衣服時,都會意識到教育的失敗。

  誠然,我國當前的升學考試製度,使學生學業壓力沉重,但這不能成為家長包辦一切的理由。父母的大包大攬,非但不利於孩子的人格健全,還有可能自食苦果。實踐證明,知識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所起作用是有限的,而能力和素質才是關鍵。讓孩子做他們該做的事,就是對能力和素質最基本的培養。

  家庭教育本該包括人格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可在我國現在成了學校教育的延伸,父母是 “校外輔導員”,負責監督孩子回家後的作業完成情況,並安排孩子休息時間、節假日的學習任務。不少父母希望孩子全身心投入學習,什麼也不管,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甚至爺爺奶奶生病也不去看望。

  這樣的家庭教育註定是失敗的。一方面,孩子會認為,我只要完成學習任務,考出不錯的成績,就算是對父母的交代,於是對父母的付出根本不領情,沒有感恩,反而因為學習問題,造成家庭關係緊張。另一方面,孩子除學習到一定知識,能拿出一份分數不錯的試卷之外,其他什麼也不會,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會做飯、不會洗衣。不少家長認為,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會做飯、會洗衣,考不出好成績有什麼用,等到上了大學,這些自然就會了。可他們沒有想到,自立的意識遠比做飯的技能更重要,而這種意識是需要從小培養的。筆者曾在加拿大訪問,聽當地家庭宿捨得房東談到一個“極品”中國留學生,這名留學生已經16歲,可卻要大人幫其穿衣,在他看來,這個學生就是不健全的。

  再就是,在長期被包辦一切的環境中長大———在學校,由老師安排學習;在家裏,一切聽父母的(包括上怎樣的興趣班、特長班也是如此),久而久之,孩子們容易失去責任心,自我管理、自我規劃的能力也得不到充分鍛鍊,他們一旦離開這一環境,很有可能就陷入迷茫,不知道該做什麼。調查顯示,我國城市高中畢業生選擇大學,超過80%由父母操辦;我國現在退學的大學生,每年達到16萬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發生在大學一年級階段,原因之一是不適應大學學習環境。最近就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一名學生因對食堂伙食不習慣,天天吃泡麵,實在是受不了,只能選擇退學。

  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些教育要各司其職,同時互相補充。其中,學校教育主體為知識教育,家庭教育主體為做人的教育,社會教育則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營造外部環境。總體看來,我國當前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基本是在圍繞知識教育轉,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的相關內容缺乏,其結果是,學生成為學習的機器,責任心、關愛心比較淡漠,也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

  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呼籲改革學生評價體系,採取必要的措施引導學校教育,在知識教育之外,重視學生的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而另一方面,則需要家庭教育先行一步,父母要從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轉到關注孩子自立自強意識以及能力培養上來。值得反思的是,以前不少父母文化程度較低,不足以輔導孩子的學習,可是卻有很好的家教,孩子不但懂得文明禮貌,尊敬長輩,還吃苦耐勞。可現在,很多父母有大學文憑,但良好的家教卻漸行漸遠。(熊丙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