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民模擬外交部發言人討薪視頻策劃者奇姓男子現身,在被媒體記者問到“能夠幫他們討薪成功嗎”時,他表示,“這事兒説起來挺悲哀的。黑錦和手裏拿著判決書呢,那是什麼,那是國家的法律啊,但是一直沒有生效,你讓這些人怎麼辦?這些人好多次都説想採取極端手段,但是這樣的事社會上太多了,社會都麻木了。我做這行久了,點子真的越來越不好想,這是挺無奈的一件事”(10月22日《新京報》)。
討薪視頻火了,意味著事情本身受到了關注,相信討薪一定會按照這類事情的傳統模式取得圓滿成功,即網路創意引起關注,傳統媒體跟進報道,事件成為關注焦點,引起領導和相關部門重視,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雖然僅就事情本身而言,這可能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但對於維權的當事人來説,越是這樣,反倒越證明維權的尷尬與無奈。事實上,討薪視頻火起來,也是拜意外因素所賜。正如策劃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的那樣,如果沒有沾釣魚島事件中外交部發言人頻繁發言的光,發到網上的帖子早就可能已經石沉大海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討薪視頻的走紅沒有一點預期性可言,就像早已存在的“元芳體”莫名其妙地走紅起來。你若要問元芳怎麼看此事,他一定會説,這其中一定有蹊蹺。你想,網路中那麼多人發帖,憑什麼你的帖子就能受到普遍關注?農民工討薪的事情這麼多,前些年爬個高塔、堵個道路就能引起關注,可如今你要沒點有吸引力的噱頭誰會關注?可遇而不可求啊!
不少人總是在説,網路技術的發達降低了表達的門檻,使得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能上升為影響力很大的公共事件。我不敢否定這種觀點的正確性,但問題是,一切皆有可能有時候意味著一切皆無可能。網路表達或者網路維權固然有門檻低、效率高的優點,但任何事情都是雙刃劍,這樣的優點使得個體的表達很有可能變成無效的表達,因為表達太容易了,但受關注的點還總是有限的那麼多,自然成功的概率要下降。
這種情況下,網路維權若要取得成功,就必須有創意。僅有農民工討薪還不行,因為這太稀鬆平常了,還必須附加足夠的創意來吸引關注。可是,當創意的水準普遍提高時,要想在浩如煙海的網路中脫穎而出,就得有更具吸引力的創意。當然,很多時候還需要一點點的運氣成分。這也就是奇先生為什麼要感慨,“點子真的越來越不好想,這是挺無奈的一件事”。
近年來,有效維權的途徑一變再變,先是“信訪不信法”,然後發展到現在的“信訪不如上網”。表面上看,這是維權渠道的拓展,可實際上是維權空間愈發逼仄的徵兆。法律具有普遍性和低成本性,不需要當事人有任何創意就能維權;而信訪雖然不那麼“法治化”,但至少它也是一個制度化的途徑,有規則可言,只是在實踐中被弄得走樣而已。可上網呢?維權的訴求能不能成為關注的焦點,幾乎要靠拼創意、撞大運。
當正常的維權變成不正常的“彩票中獎”,那些靠創意比拼維權成功者,更像是靠無數個註定中不了獎的人“資助”起來的幸運中獎者。一將功成萬骨枯,成功者有多幸運,其他人的維權就有多尷尬。所以説,真正有效的維權,絕對不應該是讓正常的制度途徑變得麻木,而變成創意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