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形勢和我國的發展優勢

時間:2012-10-22 13:46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以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複雜多變,國內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增多。我們應正確判斷和把握經濟形勢,看到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優勢,增強戰勝挑戰、克服困難的信心,不斷提高經濟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進入動蕩時期。近兩年,隨著歐洲國家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強,無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都受到較大影響。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難下,財政狀況窘迫。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以及國內經濟發展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明顯增多,穩定經濟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在微觀方面主要表現為:企業經營風險加大,經濟效益下滑。在宏觀方面主要表現為:國內生産總值增長速度連續9個季度下降,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連續數月在10%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和消費者信心指數均緩慢下降,對外貿易近幾個月進口和出口增速均在低位徘徊,外需萎縮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制約因素。此外,受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影響,各級財政收入增速出現較為明顯的減慢。

  面對錯綜複雜的困難局面,黨中央、國務院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再次強調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近1年來,我們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不斷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注意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針對性地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總體來看,宏觀經濟運作呈現緩中趨穩態勢,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經濟增速保持在預期範圍之內。可以預計,隨著已經出臺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並充分發揮作用,我國經濟增長將進一步趨穩,併為下一輪平穩較快發展奠定基礎。

  密切關注並積極應對國際經濟環境動蕩

  此次我國經濟運作出現波動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經濟環境動蕩。所以,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環境,正確分析外部經濟形勢變化的原因和走勢,及時採取對策。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有以下幾個特點。

  發達國家經濟面臨四重困境。美國經濟總量雖然基本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準,但增長遲緩、復蘇乏力;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在發酵,歐元區經濟已陷入整體衰退;日本掙紮在維持微弱正增長的邊緣,居高不下的沉重債務使其也有可能陷入危機。概括起來,發達國家經濟普遍面臨四重困境:一是沉重的主權債務負擔,財政赤字不斷攀升,居高難下,雖然在艱難調整,但遠未達到可持續的水準;二是金融系統仍然十分脆弱,超過萬億美元的不良資産需要處理,金融難題叢生;三是失業率高企不下,美國失業率仍然在8%以上的高位,歐洲一些國家失業率甚至接近25%,而目前的高失業率既是重重危機的結果,也是未來爆發更嚴重危機的導火索;四是受各自國家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以及各國之間利益衝突的影響,發達國家應對危機的政策空間十分有限,難以達成多國協議。這四方面問題形成惡性互動,可能會延長衰退蕭條期,對世界經濟産生負面影響。

  發展中國家經濟面臨嚴重問題。在2008—2010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相對於發達國家經濟的不景氣,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較為強勁。但目前受發達國家危機日益嚴重的拖累,以及本國經濟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特別是自身結構性問題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暴露的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明顯減速。

  世界經濟將出現結構調整。一是實體經濟的調整。表現為資本、勞動力等生産要素從泡沫部門轉移出來重新配置,以及企業對自身産品和市場的結構調整。二是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各國貿易結構調整、國際金融資本的重新配置、全球産業鏈的重新打造以及國際收支平衡的調整。三是經濟體制機制的調整。主要表現在加強金融監管、創新金融體制,以及對經濟危機的防範和應對等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結構調整,給我們既帶來挑戰,更帶來機遇。應當採取有效措施,從容應對挑戰,牢牢抓住機遇,努力實現科學發展。

  我國具備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優勢

  雖然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複雜多變,國內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但應看到,我國具備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優勢。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物質基礎更加雄厚。201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達到47萬多億元,折合美元約為7.5萬億美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提高到5400多美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出口接近1.9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齣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財政收入超過10萬億元,赤字率不足2%,財政實力雄厚;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社會資金比較充裕,金融體系基本穩定。我國經濟結構正在優化調整之中,經濟規模效應不斷增強,防範外部風險和抗擊國際經濟危機的能力大大提高。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極大調動和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為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體制空間,特別是近年來出臺的鼓勵民間投資的多項政策措施,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在國內外市場經濟環境的磨煉下,我國企業的競爭力不斷提高,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走出去”的規模和品質不斷提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升到新水準,東部地區創新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潛力有序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增強,為我國在不利的國際環境中實現較高水準和較好品質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我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擴大內需潛力很大。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農民收入增速和水準都有明顯提高。同時,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奠定了基礎。我國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為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夯實了基礎。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衝擊,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更加注重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改革,提高投資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同時起到了拉動內需的作用。

  積累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宏觀調控水準不斷提高。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宏觀調控取得了重要而顯著的成績。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科學運用宏觀調控手段,糾正市場失靈,應對外部衝擊,比較有效地防止了經濟出現大的起落和價格的劇烈波動。在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我們在對調控方向、力度和時機的把握上,在對調控手段的選擇、調控工具的使用上,都積累了豐富經驗。

  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雖然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曲折,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明顯抬頭,但和平、發展、合作依然是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仍然存在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抓住戰略機遇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是當前發揮我國優勢的重要內容。

  堅持“穩中求進”,努力提高增長品質

  經濟波動是市場經濟中的正常現象。世界經濟是在週期波動中運作的,我國經濟也不能例外。當經濟出現下行波動時,我們不僅要努力減輕或避免其負面影響,而且要因勢利導,在提高增長品質上有所作為。當前,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應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順應經濟規律,把握經濟週期,在宏觀和微觀經濟層面上採取措施、力求成效。

  把提高經濟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市場經濟通過週期性波動這一自我完善功能對經濟進行調節,以達到經濟活動的均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週期的下行波動往往是在對社會生産造成破壞的基礎上實現均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我們不僅要通過宏觀調控最大程度減輕下行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應該使經濟經過下行波動之後,在更高水準、更高層次上實現新的均衡。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在微觀層面都要把提高經濟效益和品質放在首要位置,而不能簡單地追求數量。在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的形勢下,尤其應堅持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約束條件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只有堅持這一原則,才能在下行波動中取得積極成果,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宏觀注重審慎求穩。針對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框架,充分體現了“穩中求進”的指導思想。在宏觀層面,“穩中求進”首先是要審時度勢,注重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保持物價總水準的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的穩定。在穩定的基礎上,爭取取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進展、改革開放的新突破和改善民生的新成效。從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看,保持適度較高的儲蓄率和投資率是必要的。在當前形勢下,特別要重視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重要作用。做好這一工作,一應把握投資方向,制止對製造業的盲目投資,避免造成新的産能過剩;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應投資于關乎國民經濟大局的基礎設施項目,制止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二應重視投資對就業的帶動作用,不僅要通過投資增加更多就業崗位,還要通過政府的社會投資,擴大勞動者接受培訓和提高勞動技能的機會,保障勞動者權益。三應拓寬投資資金來源渠道,避免由於過度依靠金融擴張而産生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微觀努力創新求進。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微觀活力決定著宏觀經濟的總體狀態。微觀活力表現為舊的落後成分的淘汰和新的先進成分的成長。企業是否具有發展的活力,從根本上取決於其是否具有創新能力。與經濟上行時期相比,經濟下行波動時期企業通過創新求生存、求發展的壓力更大、動力更強。在當前形勢下,應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和推動微觀主體的資産重組、設備更新、優勝劣汰,促進企業創新成長、行業發展壯大,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雙贏。(汪同三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