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獲獎,所以進教材?

時間:2012-10-16 14:10   來源:東方網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出版界立即出現莫言作品的出版、銷售熱潮,而這一“莫言效應”不僅體現在文藝類圖書方面。記者從進行基礎教育語文教材及配套教學輔助産品出版的語文出版社獲悉,該社編輯部將莫言成名作的《透明的紅蘿蔔》列入其正在選編的高中優秀短篇小説讀本篇目中,供學生選修課進行課外閱讀。(10月14日東方網)

  莫言作品要進中學教材,引發一些爭論,有人擔心,莫言的作品讓中學生學習,他們能理解多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是不是最適合中學生學習?

  筆者認為,出自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文學作品,是否適合中學教材,這個問題不能不斟酌,而更重要的問題還是,選莫言作品進教材,究竟是出於什麼考慮:是認為莫言作品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文學營養,還是諾貝爾獎作品不進教材説不過去?

  如果説,莫言的作品確實很適合中學教材,那麼莫言的作品在國內已經存在很多年,出版社為什麼不作考慮,而那邊剛一宣佈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出版社便認為莫言作品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這個問號如果不解開,我估計學生們也會有疑問:給我們選編的教材,標準是什麼?到底是適合我們閱讀的,還是以獲獎為標準?當然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的作品,理論上説應該是有品質的;然而有品質的作品,我們的專業機構和專家一直不曾感興趣,甚至早在2010年初莫言本人曾建議中小學教材應收錄當代作家作品,彼時有關各方毫無反應;而一朝獲獎,從前不入法眼的作品一夜間便成了熱門,甚至連一個過程的論證、徵詢意見都要省略,不免讓人懷疑這裡面有沒有“熱病效應”?至少,某些出版社的眼光與標準問題是令人懷疑的。

  有語文教師認為,衡量一名作家的成就,最終要靠作品,曹雪芹沒有得過獎,吳承恩也沒有得過什麼獎,但是同樣作品可以代代相傳。而筆者認為,沒有得過獎但代代相傳的作品,包括魯迅等一批現代大家的作品,主要是因為有根基,深入人心,以至於很多作品中的內容成為民族文學文化靈魂和精髓的一部分。莫言的作品雖然獲得諾貝爾獎,但于近年來閱讀氣氛漸淡的國人來説,“莫言熱”卻剛剛開始,認識莫言和閱讀、接受莫言的作品,還需要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之前的“莫言熱”,實際上純粹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功效。

  或許,莫言的一些作品確實適合中學生閱讀,應該編入教材,而筆者所疑,主要不是莫言作品的適合性,而是一些國人的“墻頭草”性格與功利化的判定標準。很多事情都是“墻裏開花墻外香”之後,國人如夢方醒,紛紛熱捧,又往往會捧過其實,這是我們的一個毛病。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