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要不要“緊跟”諾獎

時間:2012-10-16 13:5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有關莫言作品是否該入選中學生教材的話題引起熱議。語文出版社稱,目前該社已確定將莫言作品收錄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人民文學》雜誌主編李敬澤認為,不要低估中學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説充滿詩意,非常適合中學生讀。(10月14日《京華時報》)

  語文作為母語教科書,其承擔的使命是多重的,既有工具性的“讀寫聽説能力”培養,也有人文性的“靈魂塑造”,所以社會各界對它總是很關注。近年來,每一次語文教材入選篇目的調整,都會引發熱烈的討論,甚至是激烈的爭論,但最後往往是見仁見智,難有結論。

  如果説莫言的作品確實是“經典”,也符合教學的需要,過去選目有所遺漏,增選進去,未嘗不可;但如果僅僅是因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就趕緊選入,顯得有些勢利。諾貝爾獎是一個重要獎項,但也只代表評委看法。莫言的作品選入語文教材,學生會讀;不選入語文教材,也會有很多學生去追著讀。

  正因為語文教材承載的使命特殊,所以無論什麼文章,一旦選進語文教材,就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獨立存在的作品,而是整個教材系統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是教學活動的載體,發揮著工具性的功能;“語文教材不僅僅是例子”,也發揮著人文性的熏陶育人功能。在這個意義上,相比于誰的作品、誰的哪篇作品該不該入選語文教材的爭議,背後的各執一端、莫衷一是更讓人憂慮,因為它影響著育人的導向和育人的效率。

  語文教材的選文究竟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我們至今還沒有明確。在工具性方面,我們還有適合教與學的科學認識;在形式方面,我們也有藝術性、趣味性、知識性的共識;但在價值性方面,我們除了有“意識形態”的大體原則外,卻沒有細化的評判標準,而這恰恰是當下語文教材建設的當務之急。

  語文教材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十分重視語文教材建設,將其置於課程文化的原則下進行選編。在約瑟夫等著的《課程文化》一書中,作者將美國的語文課程文化標準概括六個方面:一是工作和生存訓練,讓學生學會生存;二是承接聖典,讓學生習得核心的知識、傳統和價值;三是發展自我和精神,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四是建構理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五是思考民主主義,形塑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六是正視主導秩序,培養學生適應和改造社會的能力。

  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母語性、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語文教材既是語言教材,也是人文教程、歷史教程、思維教程、實踐教程。文以載道,道亦載文,只要我們明確了語文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也就省去了對“語文教學隨意性”的擔憂,用哪一個版本的教材,學哪幾篇文章,就不會再是問題。那個時候,莫言作品該不該入選語文教材,也就不再是一個需要爭論的話題了。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