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給父母打電話”何以進入“24孝”

時間:2012-08-15 11:12   來源:紅網

  8月13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繫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佈新版“24孝”行動標準,其中包括教父母學會上網、支援單身父母再婚、每週給父母打電話等內容。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表示,新“24孝”行動標準與舊“24孝”形成對比,就是想告訴大家,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我們對‘孝’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有創新”。(8月14日《新京報》)

  舊“24孝”儘管充斥著某些封建説教和荒誕迷信的成分,但不可否認,“子路百里負米”、“朱壽昌棄官尋母”等故事所傳遞的親情觀至今仍為主流社會所接受,聞之令人動容。相反,細讀這24條新的“孝”標準,卻很難讓人産生崇高感。諸如“每週給父母打電話”、“支援單身父母再婚”等究竟應該算是為人子女的“底線倫理”,或者父母的合法權利,還是能夠上升至“百善之先”的“孝”的地位,都還有待商榷。

  因此,如果硬要説新“24孝”的發佈有什麼意義的話,竊以為,最大的意義莫過於,借助這新舊標準的對比,凸顯“孝”作為一種核心價值觀的衰微。這一點無疑令人擔憂。

  那麼,一向重視“孝悌之義”的中國社會為何會出現“行孝難”的窘境?“每週給父母打電話”何以能夠進入“24孝”?對此,有人將這歸咎於社會流動性的增大,父母與子女往往身處兩個城市,甚至相隔千里。地理上的距離使得子女無法時時“侍奉左右”;有人將其怪罪于森嚴的戶籍壁壘,人為地製造了父母與子女的隔離而無法團聚;還有人聲稱是現代社會巨大的工作和生存壓力惹的禍,“房奴、車奴、孩奴,逼得人們只能沒日沒夜地努力工作,而無暇于親人間的情感交流”。

  問題是:“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難道需要很多時間嗎?“教父母學會上網”對於現代子女來説不是舉手之勞嗎?為什麼總是父母牽掛子女主動打電話,只有父母為方便與子女聯絡積極學電腦,而鮮見子女主動為之呢?

  筆者始終認為,子女之於父母是否盡孝,關鍵還是要看其個人內心是否留存有感恩之心,是否懂得“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的真正意味。若有,則無論客觀環境多麼逼仄,總能夠抽出時間聆聽父母的往事、與父母做交心的溝通。否則,無論我們將“孝”的標準降得再低,也總會有人找出各種理由、藉口推諉、搪塞,那種“同居一屋、形同陌路”的親情悲劇我們看得難道還少嗎?

  如果説,物理上的空巢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避免的“社會悲劇”,那麼儘量減輕父母心靈上的“空巢感”則是為人子女者必須承擔的義務。從這個意義上講,新“24孝”的發佈恰好為我們提供了一面反躬自省的鏡子。對著這“24條”,查漏補缺,從今天起做一名“每週給父母打電話”的“孝子”,其實並不難。(王垚烽)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