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都不走訪基層”的矯情,你要聽得懂

時間:2012-08-09 15:39   來源:新京報

  廈大經濟學院的一位女博士,近日隨校方組織的博士團到閩北山區的原國家級貧困縣政和縣調研有關生態與經濟發展的課題。她在微博上抱怨吃得一點都不好,並稱“破地方,過得太憋屈了!每天的飯都是那幾個菜……”該女博士在3天的調研結束時發微博:求:1.統戰部配個好車送我們;2.航班返回廈門一切順利!”(8月8日《中國青年報》)

  很難想像,此類微博竟然出自一位來自湖北農村、在校享受過助學金的女博士。一片詬病聲中,當事人終於在微博致歉了,也許這是輿論壓力使然,也許這是良心發現使然,但原因都不重要,倒是那些“畢業後死都不走訪基層”的句子,生生像一把鋒利的刀子,刺向教育,刺向形形色色的調研,刺向某種與基層相關的斷裂。

  儘管當事人吁求“請大家給我這個不成熟的學生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但真正要反省的不是女博士。

  從基礎教育到中等教育,從高等教育到精英教育,這麼多年的耳濡目染,教會的竟然是對貧困地區的“傲慢與偏見”,起碼很難説這樣的教育是成功的。不能指望所有的被教育者都能如鳳凰涅槃,但如女博士般的抱怨,果真是偶發事件嗎?

  更值得反思的是所謂各色課題調研。很難想像,在要吃要住、要車要購物的情緒下,“有關生態與經濟發展的課題”能有怎樣的進展。這恰恰是一種可悲的悖論:欠發達地區對精英求賢若渴,而高高在上的教科研就號準了脈,將各色“調研”弄成例行的“打秋風”,無助於地方發展不説,反而折損財政效能。這樣的調研,和公費出國何異?高校科研有多浮躁,看看各色走訪基層的課題含金量也可見一斑。

  還是當地團委官方微博説得好,“我們理解,生活條件短時間發生巨大差異給當事人帶來的困擾,在個人微博上抱怨也算是人之常情,不必上綱上線。但是一個博士生在調研中,沒有對欠發達地區民生的關注,只是一味抱怨物質條件,我們很難想像,這將會是國家的棟樑之才?”一個農村出身的博士,搖身成為鄙夷貧困地區的“吐槽姐”,拋開道德層面的抒情不説——此般傳奇,才是最值得研討的“社會課題”。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