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走訪基層

時間:2012-07-06 15:10   來源:解放日報

  今年是中央確定的 “基層組織建設年”,各級領導機關堅持“到基層抓基層”,反響頗好。但也有個別地方、個別部門、個別同志,走訪基層有點“荒腔走板”,譬如“下鄉不進村,進村不入戶;坐著輪子轉,隔著玻璃看”,更有甚者,個別人“來前驚天動地,走後聲名掃地”。我們應大力倡行“靜悄悄”地走訪基層,戒除“勞民擾民”,潛心調研不張揚,務實辦事不招搖,以優良的作風和紮實的行動走訪基層、幫基層、強基層。

  “靜悄悄”地走訪基層,要在“靜心”。慧由靜中生,力於靜中聚。只有靜心,才能思深慮遠,端正走訪基層的目的、態度,才能籌劃縝密,增強幫帶建的針對性,確保走訪基層“不虛此行”。

  靜下心來,想清楚“為什麼走訪基層”。領導機關走訪基層,使黨員幹部受教育、人民群眾得實惠、改革發展添活力,這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弘揚,是黨的性質與宗旨的彰顯。一些領導機關的幹部雖來自基層但離開時間較長,若少走訪基層,則提建議、作決策就很難符合實際,甚至可能違背群眾意願,長此以往,就有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危險;另一方面,紙上得來終覺淺,事非躬親不知難,聽到的、看到的,遠不如親身經歷或體會的真切、深入,只有腳入泥土、深接地氣,才能真正了解基層真實情況、體驗群眾酸甜苦辣、感悟工作利弊得失。

  靜下心來,弄明白“走訪基層幹什麼”。要多聽聽群眾怎麼説,多問問群眾怎麼看,多請教群眾怎麼幹,力求掌握平時聽不到、看不到、想不到的新情況,真正抓住制約發展的“結”、基層工作的“憂”、群眾鬧心的“難”,以便對症施治。要發揮群眾智慧,圍繞突出問題,共商對策,力所能及地幫助生活貧困的群眾改善生活,幫助困難較多、發展滯後的企業搞好創新轉型,幫助矛盾集中、情況複雜的地方調解促和,把工作做到基層群眾急盼處和心坎上。要及時總結“點”上的生動實踐與鮮活經驗,認真解剖麻雀,深入把握規律,形成務實管用、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政策舉措,以基層創造引領基層實踐,避免“一枝獨秀”。

  “靜悄悄”地走訪基層,重在“篤行”。一是堅持制度“篤”。領導機關走訪基層,不能因為工作忙、走不開就免了;不能因為資訊發達,“秀才不出門,遍知天下事”,就感到不必了;不能因為基層有請示、有彙報就認為無需“多此一舉”了;不能憑一時之興趣,而要把它作為一項常態化、長效化的硬指標,而要篤行不怠。二是訪察實情“篤”。不打招呼、不搞陪同、不事先指定對象、不走既定線路,減少基層“精心準備”的機會,以求聽到真話、看到實情;多搞“微服私訪”,悄悄地進行,一竿子插到底,力求掌握“原始”資料。只有去除“官氣”、浸染“土氣”、深接“地氣”、集聚“人氣”,才能在深入基層中了解基層。三是務實辦事“篤”。走訪基層就要主動“找事做”,不能被動地“等事做”,更不能“躲事不做”。辦實事、解難事,既量力而行,防止高調亮相卻草草收場,失信於民;更應盡力而為、謀定速動。正如今年安徽高考作文,與其在豎梯旁警示“注意安全”,不如直接改為“不用時請將梯子橫放”,力戒大而空,務求細而實,將工作做具體、做實在、做到底。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