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圍觀”切忌造勢侵權

時間:2012-08-08 15:50   來源:法制日報

  原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因為交通肇事進而故意殺人,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此案被害人張妙的亡靈應該已經得到了慰藉。然而,此案的余波卻一直未曾平息,訟案接連不斷。

  2011年8月,藥家鑫的父親藥慶衛曾起訴狀告藥家鑫故意殺人案被害方的代理人張顯,控告他通過網路捏造並散佈了虛假“事實”,嚴重侵犯了他個人的名譽權。他在起訴書中特別提到,在藥家鑫故意殺人一案的審理期間,張顯將他稱為“富商”、“官僚”等,並在自己的部落格、微博上廣為傳播,也引起了諸多平面媒體廣為轉載。這些“不實資訊”給社會造成了誤解,使人們産生了藥家鑫很有“背景”的猜想。同時,張顯還多次在微博上説藥家鑫“家長有權有錢”,“藥父身居我軍軍械採購要職,利益糾葛頗多”,“目前是草根與精英的較量”等等,暗指藥家動用了社會關係有意拖延訴訟,干擾了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辦案的進程,可能帶來司法不公。

  藥慶衛認為,張顯的行為使他的聲譽和社會評價受到了極其不良的影響,降到了較為低下的程度,也給廣大網民和社會公眾造成了藥家鑫是“富二代”、“軍二代”以及有干涉司法審判行為的錯覺,進而激起了廣泛的社會不滿。

  對於藥慶衛的訴請,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予以依法立案受理,而作為本案被告的張顯也旋即通過媒體作出了回應。他當時明確指出,自己微博上發表的涉案內容,並不全是自己的“原創”,有些只是轉發了在其他網站看到的消息。一時間,“口水戰”四起,圍觀者眾多,各種評論意見持續出現在網路及平面媒體上。

  案件的發展一波三折,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審理,法院前不久作出了一審判決,認定被告張顯的侵權行為成立,判令要求其在判決生效後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在3日內刪除微博和部落格上的造謠誹謗言論,于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在其新浪微博、新浪部落格上連續30日分別刊登致歉聲明(聲明內容須經法院審查,刊登期間不得自行刪除),向原告藥慶衛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另外,法院還支援了原告的賠償請求,判令被告張顯須向藥慶衛支付人民幣1元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此案雖已一審判決,但事態發展尚需觀察。通過這起藥家鑫父親藥慶衛依法維護自身“名譽權”的訟案及法院作出的裁判,也給依然享受著高速、便捷網際網路服務的億萬網民和我們的社會提出了一個有益的警示,這就是:當一起普通刑民案件或者文學藝術評論事件進入到公眾視野並逐步演化成所謂的“公共事件”後,網路言説圍觀雖然在所難免,但這種“圍觀”一定需要有正確的引導,必須保持足夠的理性和評論的適度性,切不可一哄而上、故意造勢、捏造事實、煽情侵權。

  在我看來,網路平臺和新聞媒體雖然難免對“熱點”社會事件進行追蹤報道,以滿足民眾知情的要求,也可以發表己見,滿足“言論自由”,但這樣的言説圍觀需要堅守客觀、求真的底線,尤其是對於已經進入司法程式案件的報道和評論,更應遵從司法規律和法律規範。要將案件事實、犯罪者惡行與並沒有直接關聯的當事者家長、親屬及好友的情狀相區分,不能武斷地對他們搞“有罪推定”、“罪錯株連”,更不能任意扣上“官二代”、“富二代”之類的帽子,利用網路傳媒虛構事實和情節去故意貶低他人的人格、損害他人的名譽。如果這樣去“借題發揮”造勢炒作,必然會付出構成侵權乃至犯罪的法律代價。

  懲罰犯罪惡行與保護合法權益並不是完全對立的關係。法治社會既要讓侵害社會及公民利益的罪犯受到應有的處罰,也要使其本人和其他無辜者的合法利益受到切實的保護。這是法律的要求,更是司法的目標。(遊偉 華東政法大學)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