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公車”是否算進步還需觀察

時間:2012-06-26 10:58   來源:揚子晚報

  公車改革,似乎一直在改,但似乎從未見到過有實質性的行動,溫州的把公車“拍賣”掉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6月25日《揚子晚報》)。

  據宣稱“起拍價總計645.34萬元,成交價總計1059.48萬元,成交價比起拍價增幅61.92%”——成交價比起拍價高,這種“增值”是可以炫耀的一大政績。可政府部門還應該公開的一個數據是,當初買這215輛公車時一共花了多少錢?這中間的差額,算不算國有資産流失?

  不過,相比很多地方漸而不進的公車改革,溫州的這種拍而賣之,還是有不小進步的,起碼向公眾表明瞭一種“切斷後路”的絕決姿態。不少地方的公車改革實行的都是貨幣化贖買之路,即取消一定級別官員的公車,代之以按級別貨幣化補貼,大官拿大補貼,小官拿小補貼。我認為,這種車改路徑的最大問題倒不在車補失控成為變相福利,而在於拿到車補的官員,並未放棄公車。偽改革之下,公共財政一邊要支付公車費用,一邊還要給官員發車補。

  而溫州的拍賣,則從形式上切斷了這種後路,公車一拍了之,無路可退。如果能嚴格保證這樣的效果,倒可以算是“實質性的一步。不過,目前看,“拍賣切斷後路”只是擺出了一種改革姿態,改革是否有誠意,有沒有取得效果,還得看其他的作為。

  首先要警惕國有資産的流失,使公車在公眾的眼皮底下“私有化”。公車私用,是國有資産的流失;公車以改革的名義被私有化,是更大的流失。拍賣的過程,就隱藏著國資流失的巨大風險,多數國有資産都是在這種改革過程中悄悄流失的。

  報道稱,這次拍賣成交價最低的僅5000元。有競拍人表示比二手車市場划算得多。價格何以如此之低,到底這些車被哪些人拍走了?買車的錢到底來自哪?媒體曾曝光過某國企所謂的車改,就是讓一定級別的官員交一筆象徵性的費用“買”下公車,變相將公車私有化。如果拍賣缺乏監督,並不是真正地面向市場,容易淪為從左手到右手的遊戲。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車被拍賣之後怎麼辦?現實是,改革封堵了一條後路,很容易又會被打開一個後門。公車被拍賣了,財政不受納稅人監督,政府部門會不會再花錢買新的公車?如果亂花錢的手沒有被捆上,後門是很容易撬開的。這樣的話,拍賣掉所有的公車,只不過為重新購置新車找由頭罷了。(曹林)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