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港食品”奇跡,這麼近又那麼遠

時間:2012-06-25 10:48   來源:華西都市報

  近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週一岳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香港的肉和菜基本上都是依靠內地供應,在供港食物方面,國家質檢總局、廣東省都做了很多工作,現在供港食品的安全率達到了99.999%,這在全世界都是很難得的,如果這方面應用到內銷方面,也可以對內地的食品安全問題有所幫助。

  所謂“失落感”多半源於比照,當太多人仍舊掙扎于地溝油、毒膠囊、可疑奶粉混雜的泥淖,“99.999%”的超高合格率,無異於是天方夜譚。如今,“神話”確乎發生了,雖然不在你我周身,但確乎離得不遠……既然如此,“成功的經驗可否複製、偶然的圖景能否遍及”,便是下意識的追問。

  “食品安全不容樂觀”,已成很多人心底的共識。然而另一方面,即便這樣,也不等於每一個人遭險——支付更高昂的成本,借由更可信的渠道,總有某些群體,能超脫大環境的風險。從此角度看,港人的幸運,當不是孤立的。倘若統計高收入人群、中産和精英人士的飲食安全指數,想必也有優越的表現。審視此類“現象“,普遍的邏輯是,“購買者以更多的貨幣支出,走專門市場通道,購買大眾市場不能確保的安全”。

  一定程度上,“供港食品”之優越,也遵從著上述路數。只是,倘若解剖與反思至此打住,無疑要令多數人徒呼奈何了:他們既無力支付超額成本,也無法進入專門市場,豈不是要繼續忍受“大市場之亂”?此類擔憂不無道理,可似乎忽略了“供港食品”經驗的另一方面,即“公職機構充分作為,就有能力建構起相對的安全市場”。顯而易見,供港食品的安全保障,集聚了多於尋常的監管資源。問題在於,此等超嚴格的監管,有無廣泛複製的可能?

  事實上,如果以“安全”為標準,對“供港食品”的監管力度,本應是適用一切食品的監管力度。但有鋻於履職資源的有限,以及食品危機的多發,職能者最終只能選擇將少數的監管力量,集中到少數領域,於是出口食品、供港食品等,才得以確保品質。複製“供港食品”奇跡的另一困境就在於,監管者無力或無心,將同等的監管力度,照搬到內銷産品上。

  如此之近,又如此之遠,“供港食品”真實發生的奇跡,于我們而言,幾乎是海市蜃樓般的幻景。其經驗直白而明顯:其一,“通過高價的專門市場購買安全”;其二,“以更嚴厲的公共監管確保食材品質”——僅此兩點,在多數人的周身就無發生可能。終究,“香港市場”是一個有利益代言者、有集體行動力、有選擇主導權的市場,不合格的供貨商,先會被消費者放棄,其後會因失去準入資格,而被徹底淘汰。

  以地理為界,以獨特的政策紅利為基,供港食品“小市場”的管理經驗,也許並不天然適合頭緒萬端、持續敗德的內銷市場。但就信念層面而言,“99.999%安全率”,可供借鑒的地方是,消費者必須自我捏合,將自身塑造成有行動力的市場勢力。唯其如此,所謂市場才不僅是供方的市場,而是買方可以表明態度、推動變革的市場。(蔣璟璟)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