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麼打破“打車難”僵局

時間:2012-06-12 10:35   來源:人民日報

  “打車難”的背後,存在著複雜的利益格局。僅憑放開市場和價格管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特別是服務水準

  打車難,是國內不少城市的頑疾,社會各界為此頗費腦筋。最近,關於取消特許經營、從而取消計程車承租金即計程車司機們常説的“份子錢”的呼聲較高,希望以此撬動“打車難”僵局。

  但這是否真能破解“打車難”呢?並沒有這麼簡單。

  打車難,實質是供需關係失衡、服務水準不高在計程車市場的表現。按理説,放鬆數量和價格管制,通過市場對計程車資源進行重新配置,應該能對症。但是,計程車行業並非完全意義上的競爭性行業,也是公共交通的補充體系,具有公務服務的屬性。完全通過市場化配置是否能夠保證公共服務性不受損傷,需要打個問號。

  實際上,“打車難”的背後,存在著複雜的利益格局。特許經營的高門檻、公司化管理模式、成品油價格的波動,構成了計程車市場的主要成本,影響著司機和乘客的行為選擇。如果“份子錢”在計程車司機的收入中佔比過高,那麼司機作為服務終端就會算:什麼時段跑車性價比最高、什麼路徑最划算,由此導致需求與供給錯位,甚至出現“高峰期是‘的哥’休息時”的怪現象;如果公司偏重於收錢和罰款,就會造成公司利益與計程車司機利益脫節,進而轉化為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如果油價補貼機制不能及時兌現,司機和乘客就會認為自己是最後的埋單人,加劇這個市場的互不信任。

  取消特許經營,固然有助於平抑價格上漲,但由於計程車業的基礎平均價格還包括上游的成品油價格,僅憑放開市場和價格管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特別是不能解決提升服務水準的問題。

  還要看到,市場完全放開後,計程車業勢必要通過供大於求這個階段才能形成新的行業價格水準。由於計程車業優化服務的空間有限,最後只能通過價格戰佔領市場,難免導致服務水準下降。此外,取消公司化模式後,行業管理的職責只能落到政府身上。問題是,政府的觸角不可能觸及每輛計程車,這就有可能導致管理盲點出現、運營潛規則滋生。

  所以,取消特許經營未必藥到病除,對其潛在風險更需充分評估。就現有運營和管理模式看,恐怕還是應該尋求更穩妥有效的辦法。比如,對特許經營的價格以及在此基礎上制定的“份子錢”實行集體協商,改變當前普遍存在的公司強司機弱的情形、增強司機的話語權。最近,蘭州市有關方面通過平等協商,決定從7月1日起把計程車每月“份子錢”下調180元,希望有助於調動司機積極性。再如,把目前的承包挂靠模式轉化為員工制經營模式,將司機角色轉變為公司的出資人、股東角色,相信利益格局的合理調整必能改變公司利益與司機、乘客利益的脫節。

  計程車是流動的微型社會,計程車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從根本上説與社會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同質。從這個角度説,包括財稅體制、道路規劃和交通管理在內的諸多環節,都需要加入到改革中來,“打車難”的頑疾,才會找到醫治良方。(徐立凡)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