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北衡水中學考入北大清華的學生有數百人,被稱為超級中學。衡水因此吸引了周邊地市的大量“尖子生”。衡水的秘訣就是把學生做題的潛力挖掘到極致,學生連等待打飯的時間都要被利用做題。河北教育廳官員稱,衡水充其量只是一個大學生的加工廠。(據6月10日《資訊時報》)
“衡水充其量只是一個大學生的加工廠”,這話沒錯,但是,現在哪個中學又不是大學的加工廠呢?中學教育近乎只是為高考而存在的情況下,各個中學的使命就是為大學提供優良的初級加工品,以供大學這個更大的工廠進一步深加工。這些超級中學之於清華、北大的關係,正如富士康之於蘋果的關係,它們各自穩居産業鏈的上下游,長期保持密切合作。
衡水中學並非特例,很多地市都有這樣的學校。尤其是撤點並校之後,這類超級中學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除了像“大學生的加工廠”,這些學校還像是“生活工廠”。正如富士康,它代表著生活化的工廠,也代表著工廠化的生活,工人的全部生活被整合進了工廠流水線之中。報道介紹,在衡水中學,學生的吃飯時間都受到嚴格控制,以便服務於做題訓練。這與其説是吃飯,不如説是學生加工流水線中的一個環節——流水線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確量入産出,而在這個生活學習一體化的工廠,吃飯亦是如此。
聯想到不久前的一個新聞,學生們在備考期間集體去打吊瓶,為的是增加營養。在那個壯觀的場景中,我分明看到飼養場裏的小雞伸出頭來啄米,進食、補營養是多麼地整齊劃一。你需要什麼營養、身體特質如何,都已經無關緊要,最緊要的是,加工流水線已經將生活異化,它需要的是各種流水線式的效率,是要不假思索地把進補營養變成工業化養殖模式。
超級中學也能帶來副産品。很多超級中學規模龐大,甚至是在撤點並校的基礎上産生的,因此往往聚合了周邊的很多資源。另外,也有不少家長為了照顧好孩子的生活,紛紛來到超級中學附近租房,併為當地的房地産事業做出了貢獻。我們現在不提教育産業化了,但是,教育何嘗沒有間接地産業化?
超級中學能加工出很多清華、北大的學生,但是,中學教育的本質已被它扼殺。從這種高強壓訓練中走出來的學生,一些進入大學後幸運的頓悟了,重新得到啟蒙;不幸的則落入徬徨、空虛之中,或者重新尋找人生的意義。當然,最遺憾的是我們的大學,不知不覺變成了高級加工廠,它們只是繼續著新一輪的産業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