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同胞同懷家國夢 各民族共畫同心圓——隴原大地奏響多民族融合發展之歌

2024-06-25 16: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6月19日至23日,“説如意甘肅——海峽兩岸媒體人走進白牦牛故鄉”主題活動在甘肅舉辦。圖為記者們在天祝縣抓喜秀龍草原上採訪牧民。(台灣網記者 李寧 攝)
  古道悠悠,駝鈴聲聲。位居絲綢之路“黃金地段”的甘肅,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多民族融合發展之地。6月19日至23日,“説如意甘肅——海峽兩岸媒體人走進白牦牛故鄉”主題活動在甘肅舉辦,兩岸媒體人前往蘭州市、武威市天祝縣和古浪縣等地採訪,實地感受甘肅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發展脈搏。
  我們看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深深牽係兩岸同胞的情感,科技賦能特色産業助力牧民增收,臺商投身大西北助推鄉村振興偉大事業,一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隴原大地越鑄越牢。
  中華文明跨越海峽情牽兩岸 牛肉麵裏也有家國情懷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甘肅,曾見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記錄了兩千多年前輝煌璀璨的華夏文明。跨越時間與山河阻隔,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影響著兩岸同胞。
  在甘肅省博物館,呆萌可愛的“銅奔馬”、粗狂雄渾的青銅牦牛、豐富多樣的彩陶吸引兩岸記者不約而同拍照留念,臺灣同胞感嘆“兩岸文物有許多相同之處,都是中華文化的體現”;在黃河樓,奔騰的黃河水震撼人心,一聲“母親河”印證著兩岸剪不斷的情感聯結;在蘭州牛肉麵博物館,一碗牛肉麵情牽兩岸同胞味蕾,大陸師傅夢想把這一傳統製作手藝傳到海峽對岸,盼“用這碗麵作為橋梁,把兩岸聯結在一起”……
圖為蘭州牛肉麵師傅現場教臺灣青年製作拉麵。(台灣網記者 李鑫 攝)
  在武威文廟,至聖先師孔夫子留下的千年儒家文化,勾起兩岸同胞情感共鳴,守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共同心願;在漢唐天馬城,大家體驗漢服之韻、學習傳統禮儀之美、品味中華詩詞之意蘊,醉享中華傳統文化盛宴;在雷臺漢墓,大家跟隨“銅奔馬”的腳步探尋中華文明,感受中華大地綿長文脈……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一座館、一條河、一碗麵、一件衣服、一個禮儀姿勢……處處體現著兩岸歷史文化聯結,訴説著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歷史事實。
  尤其,牛肉麵是蘭州的代表性美食,分佈于大街小巷、盡享于尋常人家,一碗小小的牛肉麵飽含家國情懷,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渴望交往交流交融、期盼祖國早日統一的樸素心願。
  科技助力“牛産業”奔赴鄉村振興 臺商紮根大西北踐行民族情懷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天祝藏族自治縣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在天祝抓喜秀龍草原上,一群群白牦牛在綠意盎然的草地上悠閒漫步。這群享有“草原白珍珠”美稱的天祝白牦牛,是當地特色産業,也是全國農産品地理標誌。發展特色産業是實現縣級經濟發展、增強百姓增收的富民産業,而“數字經濟”則可以為特色産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為更好地發揮天祝白牦牛的優勢,打造品牌效應,天祝縣打造了白牦牛數字管理中心。只需在白牦牛耳朵上植入一個“電子晶片”,就可以看到其從出生到出欄的成長軌跡、飼養數據、健康狀況等,確保消費者買到的是正宗的天祝白牦牛肉,從而提高牧民養殖收益,助力縣域經濟發展。
  藏族牧民尼瑪才讓家裏養了80多頭牛、130隻羊,得益於政府在資金、技術上的大力支援,這幾年家庭收入節節高。未來,他準備繼續擴大養殖。
抓喜秀龍草原上,白牦牛悠閒漫步。(台灣網記者 李寧 攝)
  除了白牦牛,近年來,天祝還通過大力培育高原夏菜、食用菌、藜麥等特色産業,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之路。而在這條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上,眾多臺商臺企跟隨祖國發展的步伐,紮根隴上,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熱潮。
  甘肅正林農墾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臺資企業,近年選擇在古浪“紮根”,2023年完成工業産值2.23億元,如今可帶動周邊3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蘭州臺協理事、森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世文已來古浪發展6年,得益於這裡獨特的地理、氣候優勢,現在越做越好,還帶動了當地農戶一起種植蘑菇。
  跨越海峽,臺商從寶島臺灣來到大西北,在甘肅這塊熱土上實現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雙贏。而這樣的故事還將持續。
  廣西有名的“辣椒大王”、臺商莊久毅在隨“臺商壟上行”團隊實地考察後,發現甘肅潛藏著巨大商機,“未來十年一定會發生跳躍式的進步!”他呼籲臺商“趕快過來卡位”。
  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李政宏看到,地處大西北的甘肅目前是“投資洼地”,各項要素成本較低,他呼籲“臺商朋友們把眼光多關注在西部,挖掘更多的商機”。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當前,越來越多的臺商紮根祖國大西北,實現個人夢想的同時,帶領當地群眾奔向富裕之路。新征程上,西部地區發展前景廣闊,臺商臺企的參與必將為這片土地注入更加持久的動力。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畫卷徐徐展開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鑄越牢
  駝鈴聲聲,激蕩心弦。從巍峨矗立的雪山到蒼茫無垠的沙漠,從綠草如茵的草原到雄偉壯麗的高原……甘肅地域廣闊,自古就是多民族聚集之地,遍佈著漢族、回族、藏族、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鮮明,民俗風情濃郁。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甘肅在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進程中,也積澱形成了開放包容、交流合作的絲路精神。
  從蘭州乘車前往海拔三千米的抓喜秀龍草原採訪,跨越20度溫差,兩岸記者一天體驗四季。細雨中,細心的漢族同胞為大家準備了雨傘和軍大衣,熱情的藏族同胞則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暖熱了大家的身體,更溫暖了心。席間,藏族姑娘捧著哈達唱起祝酒歌:“遠方的朋友尊貴的客人,獻上潔白的哈達,獻上一片草原的深情,請你喝一杯青稞酒。”歌聲如聖潔的哈達,將彼此的感情進一步拉近。
兩岸同胞合唱《外婆的澎湖灣》。(台灣網記者 李寧 攝)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在武威涼州賢孝非遺傳承人賈旭峰的院子裏,兩岸媒體人圍著幾位民俗表演藝人而坐,聽涼州賢孝的傳承與發展,感受中華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記者提議下,由賈旭峰以武威當地口音演唱開頭,現場兩岸同胞合唱膾炙人口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當武威口音遇上“臺灣腔”,當寶島臺灣的歌曲遇上祖國大西北的特色民俗,一場新奇的文化碰撞上演。院落中一片歡聲笑語,歌聲仿佛穿過海峽,在兩岸回蕩。
  夜幕降臨,天祝縣團結廣場響起音樂聲,一場夜間鍋莊舞準時開始。鍋莊舞藏語意為圓圈歌舞,表演形式一般是男女圍成圓圈,邊唱邊跳。廣場上,身著民族服裝的藏族同胞在內圈,其他民族群眾不分男女老幼,以其為圓心圍成圈,跟著音樂的節奏一起載歌載舞。看到兩岸採訪團到來,熱情的群眾邀請大家參與進來。歡呼聲中,臺灣青年走上舞臺中央,融入這個多民族大群體。人越來越多,大家圍成一圈又一圈,共同繪製出“同心圓”。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搭乘著高品質發展、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的浩蕩東風,甘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幾天的採訪中,我們看到,兩岸同胞有著剪不斷的血脈親情、一脈傳承的家國情懷,各族群眾在隴原大地交流交融,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綻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鑄越牢,這些必將為甘肅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凝聚同心、匯聚合力。(文/李寧)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