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評論】從反核電到吃“核食”,這就是票投民進黨的“福報”?
2022-02-23 09: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本月21日,最反核的民進黨當局終於發佈了開放進口日本“核食”的公告。
“最”是一個極限詞,不宜濫用,但用來形容民進黨對“反核事業”的“堅定立場”與“全情投入”並不誇張。“終於”一詞也符合民進黨當局在開放“核食”一事上多年籌謀、“屢敗屢戰”、一朝突破的歷程。
對於民進黨而言,開放“核食”與開放“萊豬”一樣,又是一次政治勝利,是討得日本歡心的又一成果。但對於臺灣民眾而言,這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是在自己健康和生命的數值上加上了一層“持續傷害”,最終會産生何種後果,此刻難以估計。

反核,曾經是民進黨“以命相搏”的志業
2014年4月15日,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帶上了標誌性的草帽,宣佈將以“無限期”絕食的方式,呼籲當時執政的國民黨當局停止“核四”。一時間,民進黨政客紛紛到場聲援,親綠媒體借機興風作浪。民進黨“立委”大肆渲染悲情,聲稱如果不處理“核四”問題,有可能一條生命會終結。

“核四”該不該建、核電該不該用等專業性問題,至此完全喪失理性討論空間。議題在民進黨人以性命相逼的情況下,變成了要不要因“核四”而“見死不救”。
最終,國民黨當局面對輿論壓力,宣佈停建已耗資近3000億新台幣的“核四”。這是一場可以載入民進黨史冊當中的“光輝戰績”。而在這個高潮點出現以前,當時在野的民進黨早已把“反核”當成了政治動員的“神主牌”。
在林義雄取得“反‘核四’大捷”後,民進黨又掀起了新一波的反核運動潮流。反核成為一種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確”、一種人人追捧的時髦風尚。當時還吸引到不少臺灣文藝界人士加入聲援隊伍。
民進黨在反核過程中賺足了關注與人氣,為其贏得2016年大選奠定了基礎。在選舉過程中,民進黨借著反核熱潮,提出了“2025非核家園”的宏大計劃,當時可謂高度迎合了反核群體的胃口。但民進黨沒有告訴大家的是,如果沒有核電,臺灣就會缺電。

時至今日,“2025非核家園”已經徹底淪為笑談,先進的“核四”雖然被停,老舊的“核一”“核二”仍在“老驥伏櫪”;而民進黨當局因綠能發電不足,只能加碼火力發電,更導致空氣品質惡化、肺腺癌相關病例增加等嚴重問題。
反核電卻挺“核食”,滑天下之大稽!
之所以花費大量篇幅來回顧民進黨的“反核事跡”,是因為只有充分認識其反核多激進、多極端,才能深切感受其開放“核食”進口多荒謬、多滑稽。
核電可能發生的危機是未來式,而“核食”帶來的威脅與危害,則是實實在在的現在進行式。寧願為可能發生的危機而豁出性命的林義雄,卻在臺灣民眾即將吃到“核食”之際選擇沉默,不能不讓人感慨綠營政客價值觀念和行為邏輯何其扭曲、何其分裂!
林義雄只是“換了屁股就換腦袋”的民進黨的一個縮影。當這些綠營政客因引進“萊豬”而被民眾與媒體瘋狂打臉,最終卻靠著執政優勢和大批公共資源的投入頂住了“反‘萊豬’公投”壓力,他們對於在“核食”問題上的“發夾彎”,不僅沒有表現出絲毫愧疚與歉意,反而散發出“能奈我何”的傲慢與自得。

只有當一個人知恥時,罵他“無恥”才有效;而民進黨則早已抹掉了恥與無恥的界限,唯利是從,唯權力至上,“若為選舉故,一切皆可拋”。
在民進黨當局看來,2018年,779萬台灣民眾投票通過的“反‘核食’公投”,以及各家機構超過一半以上臺灣民眾不支援開放“核食”的民調數據,都是可以通過“綠色獨裁”被壓抑和擺平的。
“核食”變“福食”,這就是票投民進黨的“福報”?
為了回避反核與反“核食”的主流民意,民進黨當局想到了一個“四兩撥千斤”的主意,把“核食”改成“福食”——即福島周邊所産食品。可以説將“阿Q精神”運用得爐火純青。
今年1月14日,臺“立法院”與“行政院”舉行所謂跨部門會議,內容之一就是討論如何給“核食正名”。毒藥就是毒藥,食品就是食品,存在食安風險的“核食”就是“核食”,何來“正名”之説?

但不管民間對於“核食正名”發出多少聲討,自這次會議之後,民進黨上下開始統一口徑,直接將“核食”改為“福食”。
臺灣《聯合報》評論指出,這哪是正名?根本是虛偽造假,“核食”就是正確的名稱,改了就是“假名”。臺灣《中國時報》則質疑,為什麼當局非要逼民眾吃毒食、吃毒物,到底什麼居心?資深媒體人趙少康批評,乾脆把臺灣的核電廠改成“福電廠”好了,“硬要推‘核食’變‘福食’,以為改了名字吃了就幸福快樂,把老百姓當傻瓜”。
吃“萊豬”能進CPTPP,如果不行,那就加上“核食”!
民進黨當局向來擅長為壞事、錯事加上一個“重大意義”。在引進“萊豬”與“核食”問題上,“臺美關係”“臺日關係”“國際空間”都是“重大意義”內容。而去年,在這些概念之外又多了一個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在開放“萊豬”時,以“行政院長”蘇貞昌為首的民進黨政客鼓吹,若“反‘萊豬’公投”過關,臺灣地區加入CPTPP就不用做了。此次開放“核食”,同樣的“劇本”只需把“萊豬”改成“核食”,各色綠營政客又可粉墨登場繼續行騙了。
有臺媒報道,蔡英文在除夕當天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通電話,被指是密謀搞“政治交換”。意在通過開放“核食”換取日本當局支援臺灣地區加入CPTPP。
日本支援對於臺灣加入CPTPP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嗎?當然不能,因為加入CPTPP,需要其內部所有成員的一致同意。民進黨當局鼓吹日本是CPTPP輪值主席國,但那是2021年的事,今年的輪值主席國已變成了新加坡。
在這一背景下,日本支援與否又能發揮多大影響?實際上,相比蔡英文、蘇貞昌等政客,負責經貿談判的“政委”鄧振中“老實”很多。他舉英國加入CPTPP的例子來“打預防針”,稱英國與CPTPP 11個會員國當中的9個國家,都已經有FTA或幾乎要達成FTA,但已費時一年都還無法完成加入,代表加入CPTPP的程式相當複雜,臺灣不要低估參加CPTPP必須要走的路。
雖然鄧振中最後為了“政治正確”,不忘補充説,開放“福食”對臺灣參加CPTPP有非常大的助力。但他的發言等於打了所有綠營政客一記耳光,等於公開承認,就算臺灣人吃了“核食”,也換不來加入CPTPP。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明確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臺灣地區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必須以一個中國原則為前提,我們反對臺灣地區參與任何有官方性質的自貿安排或簽署有官方性質的自貿協議。

民進黨當局顧其利,臺灣人民損其身!
圍繞“核食”的話題,政治算計佔了大半,鮮有政客關注“核食”本身存在的嚴重安全隱患。
事實上,就在民進黨當局宣佈解禁之時,福島縣年初一份報告顯示,在該縣相馬市幾部,水深40米處海域捕獲的魚類産品,驗出每公斤含有1400貝克的放射性銫,超出標準值14倍(標準值為每公斤100貝克)。這是該魚類第三度放射線被驗出超標。

在島內農産品滯銷時,民進黨政客大肆宣傳,加量購買,甚至把食用過程拍成視頻或製成梗圖;但他們面對“萊豬”與“核食”卻沒有這樣的熱情,沒有人表態願意把“核食”擺上餐桌,蔡蘇等人也沒有帶頭吃“萊豬”、吃“核食”。島內更受關注的活動是不少黨派、社會團體和醫藥界專業人士,建議大家不要購買和食用福島5縣市食品。
民進黨當局在操作“核食”議題上的得失利弊或許是可以算出來的;但臺灣民眾要因此要承擔多少食品安全風險、會因此造成何種健康損害後果,不僅是難以估量的,更是無法彌補的。

蔡英文曾在造勢活動中,將打了問題重重的臺灣自研“高端”疫苗的支援者稱為“死忠”。如今“萊豬”“核食”接連登島,不禁讓人質疑,民進黨莫不是再讓人民吃毒食以表忠心?民眾投之以選票,民進黨卻報之以“萊豬”“核食”,這難道就是票投民進黨的“福報”?(關其行)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