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多元文化”何所附麗?徒留“藍瘦香菇”(蕭蕭話兩岸)

2017年10月11日 13:31:55來源:台灣網

點擊收聽《蕭蕭話兩岸》→

  當我們看到眼前美景時,我們可以感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只會説“哇,真美”;當我們要表達個人志向時,我們可以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不是滿腦子只知道陞官發財;當我們遇到感情糾葛時,我們可以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而不是只會説“藍瘦香菇”。

  以上便是網友們對“我們現代人為何要學古文”給出的答案。最近一段時間,在臺灣各界的一致反對下,臺當局教育部門沒能按計劃降低高中語文課本中文言文的比重,也引發了兩岸網友的一片叫好。要知道,中華傳統文化就像珍藏在兩岸故宮裏的寶貝一樣,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説丟就丟,不是數典忘祖又是什麼?

  不管那些臺灣的綠營人士宣稱臺灣文化怎樣多元、怎樣包容,都無法改變“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本質特徵”這個事實;也不管他們怎樣狡辯“説中國話的不一定是中國人”,都無法否認“中華文化始終是規範並塑造臺灣民眾精神生活的基本文化準則”。要知道,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如果拔掉根,這個民族還能枝繁葉茂嗎?所以我們看到,臺灣“中研院院士”王德威等人發起的“謹慎審議課綱”聯署只進行了11天便有44309人參與,創下島內文教議題聯署人數的新紀錄。

  從這次文言文爭議中強大的民意反彈可以看出:臺當局處心積慮地“去中國化”,根本不得人心。

  聯署發起人指出:語文是我們的屋宇,是臺灣學子面對世界的基礎。這不禁讓我們想到,民進黨上臺一年多的時間裏,好像一直在忙著拆“屋宇”、拆“地基”,一門心思想讓臺灣“自廢武功”。他們先拆掉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座大廈的地基——“九二共識”,接著又拆掉了臺灣下一代面對世界的地基——在教育領域“去中國化”,還口口聲聲“刪減古文是與世界接軌”,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就像臺灣青年侯漢廷説的:好萊塢電影都會出現論語的句子,而你們卻要把中華文化給拿掉?500年後,唐宋八大家依然是文明瑰寶,而你們都是歷史的垃圾!

  我們常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是在強調一個人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特性併發揚光大,才能獲得自己文化在世界上流通、生存的權利,才能真正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與認同。而民進黨當局所做之事,卻是在讓臺灣的下一代忘掉自己的祖先,忘掉自己的根!雖然“島內支援中華文化的比例還是很高的”,但是“不能忽視‘獨派’在這場運動中極力所要營造的氛圍和後續影響”。世界本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組成,而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精神之源、文化之根都能丟棄,怎麼還能去融入世界、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歡迎?

  臺灣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説:那些一心只想要把中華文化從教育中拔除的文化“臺獨”論者,抽掉了中華文化,你們所説的“多元文化”將何所附麗?這樣的臺灣文化,除了蒼白,還會剩下什麼?如果有一天,臺灣的青少年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進而找不自己的定位,迷失自我的嚴重後果,就是無法擁有未來,而造成這一切的民進黨當局,也終將成為歷史的罪人!(馬蕭蕭)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