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根,續根,永不忘寧波

時間:2012-04-19 11:17   來源:寧波日報

  朱英龍

  人物名片:

  朱英龍,男,1937年出生於寧波,祖籍鄞州區高橋鎮。現任嘉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公益團體董氏基金會常務董事、臺灣大學教授、寧波大學客座教授。自1996年起,朱英龍和先父朱繡山捐資上億元人民幣,在寧波和我市對口扶貧的貴州地區興建教育、衛生、心理健康、老年福利等社會公益項目。

  4月12日傍晚,75歲的朱英龍提前一天,從臺灣飛抵寧波。

  雖少小離鄉,回憶中最美好的還是濃濃的鄉音和不褪色的故鄉故事。他熟練地操著寧波老話,歷數著記憶中的寧波菜:烤麩、龍頭烤、泡飯……“龍頭烤配泡飯,最好下飯了!”

  這位低調謙和的老人身上,有著寧波幫儒雅和務實的標簽。從學術轉戰實業,從創業有成到回饋家鄉,對他來説仿佛是水到渠成。

  “影響我最大,造就我最深的是我的父親。他總是對我們再三告誡,要知根、續根,不要忘記自己是寧波人,不要淡漠了對家鄉這份厚重的感情。”

  1996年清明,他隨先父朱繡山回鄉祭祖。途經寧波大學時,發現當時的寧大只有一棟教學大樓。你們最需要什麼?寧大學子異口同聲,希望有一座屬於學生的“活動中心”。兩年後,由朱氏父子資助的錦繡學生活動中心落成。

  隨後,教學樓與實驗樓、醫學樓、敬老院、基金會、獎學金……一系列社會公益項目如雨後春筍一般。自1996年起,朱英龍和先父朱繡山捐資上億元人民幣,在寧波和我市對口扶貧的貴州地區興建教育、衛生、心理健康、老年福利等社會公益項目。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回報故鄉的赤子之情,是遠在他鄉的“寧波幫”心中最美的牽絆。

  在臺灣,早在1947年就成立了寧波同鄉會,是當地較早成立,最大規模,也是和故鄉互動最緊密的一個。在臺北市寧波同鄉會召開的會議上,朱英龍大聲倡議臺灣的“寧波幫”不能落後,要像香港的“寧波幫”一樣關心幫助寧波,扶持寧波大學,對家鄉的建設和高等教育的發展盡心盡力。

  “寧波是我深愛的故鄉,我希望故鄉能欣欣向榮,所以我很樂意為故鄉盡一份心力。”近6年來,為促進寧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朱英龍倡議並捐助開展“陽光心行動”項目,已在我市16所高校、部分中小學校和社區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與抑鬱症防治工作;2009年起開展“寧波市心理健康促進工程”,目前寧波大多學校已建立心理預警網路機制。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他都會回一次寧波,參與由他大力倡導的抑鬱症篩檢日活動,寧波也成為全國首個由全民參與的一個定期舉行大型公益活動的城市。

  2002年,朱英龍先生被寧波市人大授予“寧波市榮譽市民”稱號。他告訴記者,“寧波幫”會做生意,會唸書,最重要的是很團結。“我們雖身在外,但心裏一直都念著自己的故鄉。

分享到:
編輯:李瑞艷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