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跨越海峽 溫州風飄入寶島

2013-06-10 10:28:00
來源:溫州網–溫州日報
字號

  觀眾在參觀溫州書畫家作品。陳默攝

  展會現場。陳剛攝

  溫州網訊 從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一個窄小的木棧道進入,被綠蔭蔥郁的樹群環抱的松山文創園逐漸展現出古意與現代設計相融合的清新面容——此處原為煙草工廠,現在是臺北市設計及文化創意産業旗艦發展基地。第七屆臺灣-浙江文化節“溫州文化周”的兩大展覽設在此間的5號倉庫。

  5月26日上午,“溫州文化周”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了開幕儀式——從洛陽、重慶、南寧、濟南一路推廣,“溫州文化周”此次跨越臺灣海峽,來到祖國寶島,溫州文化實現了一次大跨度的輸出。

  應邀出席開幕式的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在致辭中打趣:如果問臺灣人溫州出什麼?他們會説溫州出大餛飩,揚州出炒飯。“溫州文化周”作為文化交流,能增進兩岸的認知。溫州人智行天下、商行天下,文化與創意密切合作,能形成很大的産業。蔣孝嚴動情地説:手拉手,共創文化偉業;心連心,共造兩岸福祉。

  三駕馬車動靜結合

  第七屆臺灣-浙江文化節“溫州文化周”由浙江省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溫州市文化傳媒協會主辦。浙江與臺灣的文化交流已經成為一大“品牌項目”,其中最為轟動、最具影響力的當屬《富春山居圖》的兩岸合璧,傳為佳話。“溫州文化周”是本屆臺灣-浙江文化節的重頭戲,交流內容為“兩展一戲”,即溫州市工藝美術精品展、永嘉大師《證道歌》版本與書畫名家作品展、《南戲印記》精品摺子戲專場。

  “兩展一戲”分別詮釋了溫州作為“百工之鄉”、“書畫名城”、“戲曲故里”的文化底蘊,這“三駕馬車”的組合又呈現了“甌文化”的面貌。據悉,策劃“兩展一戲”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必須是藝術精品,最具溫州地域特色,和臺灣同胞産生文化共鳴。

  地方戲曲+獨特的工藝品+書畫作品,多姿多彩,動靜相宜。工藝美術精品的天人合唱,書畫作品的永嘉禪境,《南戲印記》的鄉音鄉情,構成了動態與平面的結合,歷史與當代的交融,個人創作和活態傳承的輝映。

  溫州文化如此集中大規模到臺灣,在溫州文化史上還是第一次,本身的意義超過文化的範疇,“溫州文化周”所折射的是溫州歷史、社會面貌、文化形象,搭建了臺灣和溫州兩地文化交流溝通的橋梁。

  赴臺展出的溫州工藝美術精品有87件,包括甌塑、甌繡、甌窯、黃楊木雕、石雕、彩石鑲嵌、細紋刻紙、發繡、十字繡等30多個品種。其中包括周錦雲、葉萌春、王篤純、高公博、虞定良、虞金順、王篤芳、牟湘波、吳堯輝、陳錫強、潘成松、陳順德、魏敬先、孟永國、林邦棟這批國家級大師作品,展覽中還特地融入了朱小傑和陳景煒的甌窯作品。

  永嘉大師玄覺是具有國際性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他的代表作《證道歌》富有文學藝術價值,流傳甚廣,歷史上有很多版本,現分別珍藏于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日本東北大學、故宮博物院、南京圖書館及溫州市圖書館等地。永嘉大師《證道歌》版本與書畫名家作品展包含了溫州方面辛苦徵集的《證道歌》與《永嘉集》的26種版本的書影,以及溫州當代書畫家精心創作的《證道歌》作品24幅。

  《南戲印記》摺子戲專場分別于5月26日和5月28日在臺北中山紀念館和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各演出一場。甌劇、越劇、永昆“混搭”,並首次以溫州鼓詞串場,展現溫州南戲的前世今生。五個摺子戲分別為《獅吼記-跪池》《荊釵記-見娘》《西廂記-佳期》《梁祝-十八相送》《白蛇傳-斷橋》,總共只有九名演員,卻是精英薈萃:方汝將、蔡曉秋、由騰騰、黃燕舞、朱曉平、溫珊珊、周莉、胡濤,以及知名曲藝人陳小寶。

  溫州元素情動臺胞

  儘管演出只有兩場,展覽只有三天,卻在臺灣同胞中引發熱烈反響。臺灣的文化活動資訊一般通過網路發佈。兩個90後溫州女孩子,分別是從溫州中學和瑞安中學畢業,一個在臺北師範大學就讀,一個在臺中市就讀大學。21歲的董婧怡興奮地説,我們從網路上得知舉辦溫州文化周,很興奮,我們是溫州人,當然要過來看看啦。

  在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展廳)的入口,葉萌春和潘成松兩位國家級大師現場表演木雕和石雕。在大跨度的倉庫頂棚下,溫州的工藝美術精品在燈光下閃耀著瑰麗的色彩,恍若珍寶。據了解,臺灣的參觀者大多為工藝美術愛好者、大學生以及收藏家。面對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他們驚嘆溫州的傳統工藝保護傳承如此之好,不僅品種多,而且雕工非常精緻,尤其是大師作品,技藝非常精湛。臺灣人還對兩件孫中山題材的作品非常感興趣:一件是彩石鑲嵌,一件是發繡。溫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書記、副所長潘欽權透露,前來參觀展覽的多位臺灣收藏家表露出收藏的意向,並有意共同合作開發市場。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的孫先生在看過展覽後就表示,將儘快回訪溫州做進一步合作探討,他看到溫州工藝品的市場潛力價值,認為適合開發旅遊産品。

  葉萌春對記者説,臺灣收藏家對市場感覺敏銳,也很具鑒賞能力。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就有收藏家到溫州收藏大師作品,當時入手他父親葉潤周的一件萬元作品,現在市場價高達50余萬。臺灣人對傳統題材特別感興趣,也驚嘆溫州對傳統題材保護好。葉萌春雖是第一次來臺灣,其實從1985年開始已經和臺灣方面進行工藝品的市場交往了。

  《證道歌》全文1813字,展出的溫州當代書畫家書法20幅,包括林劍丹、馬亦釗、何元龍、汪廷漢、陳忠康、戴家妙等名家,書法作品真草隸篆行五體兼備,有手卷、條屏、冊頁三種形式,最長的一幅手卷37米,最大的一組條屏由19幅條屏組成,每條屏高3.2米,寬0.55米,是由陳默書寫的篆書。國畫均為10平尺大小,以工筆畫為主,用筆縝密,風格寫實,栩栩如生,將永嘉大師的光輝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南戲印記》第一場在臺北中山紀念館舉行,現場大約有2000余名觀眾,其中不少來自浙江同鄉會和溫州同鄉會。演出結束後,李德進老先生激動地説:很精彩!尤其是聽到溫州鼓詞,更是思鄉情切。老先生稱自己是瑞安莘塍人,名片上印著“浙江瑞安”。第二場在新竹縣演藝廳亦是受到追捧,千余名熱情的觀眾被柔美細緻的溫州戲曲所打動,一位祖籍浙江的林老先生説,《南戲印記》不僅舉手投足顯示藝術魅力,更牽動了他的思鄉情緒。新竹縣政府文化局長蔡榮光接受採訪時説,雖然是摺子戲,一桌兩椅,但溫州的每個演員都非常好,許仙(方汝將)的功力爐火純青,他的《斷橋》太精彩了,以致觀眾擔心膝蓋是否會受傷。《南戲印記》讓人大開眼界,把南方戲曲精華呈現給了臺灣觀眾,值得臺灣傳統戲曲界好好學習。希望以後溫州的戲曲每年都來演,讓新竹觀眾了解到溫州不僅有大餛飩,還有精緻的戲曲。

  永昆當家花旦由騰騰是第二次到臺灣演出,永昆三年前來臺灣演出兩本大戲。由騰騰説,這次沒那麼緊張,看到臺灣觀眾對戲曲的喜愛,很開心。

  深度交流序曲奏響

  從溫州旅遊形象車隊亮相臺北街頭,到溫州市政府組團赴臺經貿洽談,從松山文創園區“溫州文化周”開幕式上的《對鳥》合唱,到新竹演藝廳掌聲連連,5月下旬的臺灣,颳起了“溫州風”。

  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金彪率溫州經貿團成員出席了5月26日“溫州文化周”開幕式,並仔細觀看了工藝美術和書畫作品展之後指出:溫州和臺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同宗。隨著海峽兩岸經濟區戰略的實施,溫州與臺灣交流合作前景廣闊,面臨大好機遇。特別是2012年兩地實現空中直航之後,溫州成為與臺灣空中時間距離最近的大陸城市,兩地在文化、經濟領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溫州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和臺灣文化同一根源,“溫州文化周”促進兩岸交流,引起共鳴。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靠文化,文化得到提升,經濟便能借勢創造。“溫州文化周”宣傳溫州文化形象,展示溫州文化深度,體現溫州風采,自然能促進溫州經濟發展。通過文化搭橋能更好促進兩地經貿交流,溫州經貿團與“溫州文化周”自然對接,相互促進,在臺灣颳起“溫州風”,在臺灣民眾中引起關注,希望能吸引更多臺灣同胞去溫州考察、交流。溫州的文化藝術以後多來臺灣交流,溫州應該把更多的文化精品介紹展示給臺灣同胞,這是宣傳溫州的很好的方式。此次“溫州文化周”,是奏響了一個序曲,溫州將以不同形式和臺灣進行文化與經濟的深度交流。

[責任編輯: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