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年交易額達36億 昆明鬥南花海傳奇30年

時間:2012-04-11 15:00   來源:昆明資訊港

鬥南花卉交易市場內等待運往全國各地的鮮花 張玉傑/攝

呈貢濕地生態公園 張玉傑/攝

  “遊客是先知道昆明,才知道鬥南。花界業內人士,則是先知道鬥南,才知道鬥南在昆明。”30年的時間裏,鬥南從滇池邊的一個魚米鄉,經歷巨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著名花市,2011年花卉交易達36億元,中國市場上每10枝鮮切花中,有7枝出自鬥南。遠至越南、緬甸的玫瑰在此參加拍賣交易,國內浙江的非洲菊、海南的配葉到此交易,除了鮮切花,鬥南的盆景苗木市場潛力巨大,每天有1萬餘客商活躍在鬥南,“鬥南花卉”品牌價值達32億元。

  這個滇池邊的魚米鄉,仍然保留著濃郁的農耕色彩,但同時,來自省內外的物流花卉企業迅速在此集聚,花産業鏈迅速形成,30多年間鬥南正在經歷一段傳奇巨變。

  鬥南農民最能吃苦

  “鬥南的婦女,一天能剪6000枝花,剪完回家要修整、包裝,再連夜運到鬥南花市拍賣,非常能吃苦。”鬥南街道辦副主任張增福是土生土長的鬥南人,他熟知鬥南鄉親。

  鬥南人的聰明能幹和隨機應變也是出了名的。鬥南是滇池邊的魚米鄉,最早以種稻穀、打魚為生,抗戰時候因為人口增加,鬥南開始種菜較多。到60年代,鬥南人開始規模化種菜。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一位老先生引進劍蘭栽植起,鬥南人發現了種花比種菜還賺錢,於是規模化的種花業與種菜業同時發展。

  種花一村一品,像江尾以康乃馨為主,小古城以玫瑰為主,村民們可通過節令和修剪精確控制花期,其産量和品質在全國都是第一位的。種菜的復種指數達到600%,每塊地一年可收穫6次。

  隨著鬥南發展花卉交易,不少農戶開始做花卉物流交易,也有農民開鋪面做花卉、盆景生意。項目落地,滇池“四退三還”及生態禁建區建設,使鬥南街道辦原來7457畝土地,減少為5101畝土地,農民被徵地後,2011年,鬥南外出租地種植花菜的農民達到1887戶,2010年,呈貢全區外出租地83000畝中,鬥南農民租地就達28032畝,佔外出租地總數的約四分之一。

  外出租地多的達到50畝至200畝。租地多了,自己忙不過來,鬥南花農也開始喊工,剪一枝花2分錢,熟練工一天能剪6000枝花,收入可達120元。

分享到:
編輯:馬迪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