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雙城前行,兩岸有期?——寫在“雙城論壇”舉辦之前

2017年06月19日 13:11:00來源:台灣網

  2017年“上海臺北雙城論壇”即將於7月2日在上海舉辦,臺北市長柯文哲先生將赴滬參加論壇。今年的“雙城論壇”以“健康城市”為主題,設社區衛生與老年關懷、智慧城市與民生服務、環境保護與監測、青年創業創新與發展四個分論壇,兩市還將簽署相關合作協議。

  上海與臺北這種以城市建設、市政管理、民生服務為主題的論壇自2010年以來已連續舉辦6屆,今年是第七屆。論壇始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大交流時期,在臺灣政壇藍綠易位的今天仍能如期舉辦,既有大陸在兩岸形勢嚴峻複雜的情況下持續推動兩岸交流的決心,更關健的是臺北市長柯文哲先生對上海臺北交流的性質有正確的認知。前幾天,柯市長接受臺灣中天電視專訪時再次表示,他知道兩岸關係有別於國際關係,在市府秘書處設大陸事務組專責兩岸事務,設“國際事務組”處理外國事務,強調“兩岸是命運共同體”。

  柯文哲上任以來,上海臺北己成功舉辦兩屆論壇,簽署包括市政、文化、醫療等方面內容的6項合作協議,使上海臺北的合作交流不僅沒有因為島內政治版圖的改變而停止,而且相對來説取得了新的發展。今年雙城論壇的舉辦,再次向島內説明,大陸堅持“九二共識”意志不可動搖,持續推動兩岸交流的決心沒有改變,大陸歡迎對兩岸交流的性質有正確認知的人士來大陸交流。

  兩岸關係是臺灣必須首先面對的重大課題,這是被歷史反覆證明了的。蔡英文上臺以來以“維持現狀”欺騙島內選民,拒答“九二共識”試卷,企圖以“不挑釁”來穩定兩岸關係,當然會遭到大陸的堅決反對。從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只讀不回”到海基海協兩會停止接觸,從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空間遭到限縮,到臺灣“邦交”國的減少,沒有大陸的善意和安排,臺灣必將面臨坐困愁城的困境。最近,中美洲的重要國家巴拿馬宣佈與臺灣“斷交”,這是蔡英文上臺一年來第二個“斷交國”,因為當今世界,選大陸棄臺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其實,蔡英文及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重要性是有所認知的。最近,一班被譽為民進黨的“明日之星”的縣市長們紛紛表態要“親中愛臺”“和中”“知中”。這些言論是否別有用心暫且不論,但“真心”也好,“惡意”也罷,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這些民進黨大佬們認識到,沒有穩定的兩岸關係,臺灣的發展必是水中撈月。民進黨內要求“凍結臺獨黨綱”,向大陸表達善意的聲音再次響起。當初投票給蔡英文和民進黨的選民們,也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滿,最近島內民調顯示,有超過50%的選民認為拒絕“九二共識”“對臺灣不利”,要求蔡英文改善兩岸關係。

  改善兩岸關係,鑰匙就在蔡英文手邊。承認“兩岸同屬一中”,説清楚兩岸關係的性質,海峽上空就會雨過天晴,甚至呈現七色彩虹。關鍵就在於蔡英文的決心。

  改善兩岸關係,蔡英文首先要拋棄“臺獨基本教義派”的摯肘。李登輝、辜覺敏之流,他們從來就不是臺灣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李登輝自譽為“日本人”,以“皇民”為榮,説釣魚島是日本的。如果民進黨還把這種人供在“神主牌”上,總有一天會被覺醒的臺灣民眾拋棄。要改善兩岸關係,蔡英文還必須打破“倚美日抗大陸”的迷思。不錯,中美、中日有矛盾,而且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不可能根本化解。這個矛盾給臺灣留下在中美、中日間漁利的空間。比如,臺灣可以遊説美國進一步提高售臺武器的品質、可以關説一些親臺議員提出一些對臺有利的法案、甚至動員一些官員高分貝對臺灣再保證。但是,蔡英文更要清楚的是,中美高度相互依存,不可能徹底翻臉。更主要的是,美國保護臺灣的決心永遠沒有大陸維護領土完整的決心大。中美因臺灣而産生振動的鞭子最後都會抽在臺灣身上。

  改善兩岸關係,蔡英文還要放下以所謂“民心”要挾大陸的心態。蔡英文上臺以來,每當兩岸關係出現波折,都會説大陸的做法會把臺灣人民推的更遠,以代表“多數民意”自居,對抗“九二共識”。但是,兩岸民眾特別是有識之士都看得非常清楚,大陸視臺灣人民“一家親”從來沒有改變。這一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方便臺灣民眾來大陸上學、就業、生活的措施就是最好的説明,“臺獨”根本割不斷兩岸親情。

  曾經自稱“墨綠”的柯文哲要來上海了。柯文哲行走兩岸,説他“親中賣臺”,臺北的所謂“天然獨”們肯定不會相信。柯文哲以“白色力量”身份使“雙城論壇”辦下去,是他獨特的經歷和認知決定的。當臺北市長前,他就18次來大陸,去過延安到過西柏坡,他説能使13億人吃飽飯,這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都沒有做到事。其實大陸何止是讓13億人吃飽飯?但是有了這個認識的起點,對兩岸關係才能有他今天的正確認知。民進黨的那些整天攻擊大陸的老爺們,看看你們説的話,要麼是無知、要麼是故意説瞎話。在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真是貽笑大方。

  今年的“雙城論壇”必將為上海臺北的交流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有這樣的交流在,兩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將會更深化,“一家親”“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將更加深入兩岸民心之中。

  雙城在前行,兩岸可有期?我們試目以待!(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