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外于“一帶一路”,臺灣慘了!

2017年05月18日 08:58: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當全球目光齊聚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時,本來也該參加的臺灣卻獨自向隅,成了“經濟絕緣體”。3年前大陸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點名誠邀臺灣參與。可惜的是,島內政局變遷歲月蹉跎,如今的臺灣當局儼然視“一帶一路”為禁忌,民間也難免有不得其門而入之感。再這樣繼續自外于“一帶一路”,臺灣就慘了!

  還要錯過多少機會

  看著全球29位元首、70多個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臺灣當局作何感想?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有一番“自我安慰”的言論。她説,臺灣“新南向”政策與大陸“一帶一路”倡議是“完全不同的模式”,臺灣軟實力不可阻擋。言下之意,“新南向”可與“一帶一路”分庭抗禮,臺灣有“新南向”足矣。

  “新南向”能抗衡“一帶一路”?且不論兩者在體量上的天差地別,關鍵是“一帶一路”是合乎經濟規律的創舉,而“新南向”卻是只重政治考量的經濟蠻幹,若從經濟角度打分,一個會是相當高的正分,另一個卻可能是負分。

  前有李登輝南向政策折戟沉沙的殷鑒不遠,今有臺商在東南亞各種碰壁的慘痛現實,臺灣當局對“新南向”的自信滿滿,大概只能理解為政治宣傳和自我壯膽。尤其是,本來臺當局還寄希望於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現在TPP已無疾而終,“新南向”處境之困窘更是一覽無余。

  有臺灣媒體評論指出,以東南亞國家為例,包括越南的“兩廊一圈”、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等,都與“一帶一路”對接;而且“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正是東南亞國家走向全球價值鏈中心的機遇所在。從各方面看來,“新南向政策”都無法繞過“一帶一路”。

  兩年前,臺灣拒絕了亞投行,現在,臺灣又自外于“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臺灣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林建山近日表示,如果臺灣繼續錯失“一帶一路”的發展機會,很可能將是“造成臺灣未來貧弱經濟體質”的大罪過。

  兩岸本有合作空間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研究員吳為撰文指出,臺灣怠于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癥結在於頑固的意識形態和民粹主義作祟。民進黨排斥“一帶一路”,根本原因在於擔心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程度提高,民眾交流情感上升,進而影響其“臺獨”幻想。

  臺當局不想碰“一帶一路”,純出於政治考量。但從經濟層面看,“一帶一路”對臺灣工商界既是巨大的機遇,又是可以發揮所長的舞臺。臺灣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舉例説,大陸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高鐵,臺商可以供應許多零部件,包括連接器、螢幕面板、沿線橋梁支撐鋼纜等。大陸在世界各地積極推動的智慧城市、無線通訊、4G設施,以目前兩岸在通訊産業的合作基礎,未來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臺灣企業有自己“小而美”的優勢。臺灣中華地工材料協會理事長周南山説,“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大量土木工程,而臺灣的工程做得細緻而有創意,如臺北捷運的大安森林公園站,給地下車站引進陽光、噴泉和森林;臺灣一些高速公路以高架方式穿過環境敏感區,很多生態工法領先世界;臺灣捷運車的排隊、讓坐、上電梯靠右站、不飲食等捷運文化,反映出臺灣管理運營方面的軟實力。所以,兩岸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完全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合作。

  儘管臺當局奉行鴕鳥政策,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仍然有路可循,因為兩岸官方溝通渠道雖斷,民間交流依然熱絡。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近日表示,大陸始終歡迎廣大臺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用發展機遇,這個態度沒有改變。

  民心潮流豈能不顧

  在“一帶一路”商機強大的磁吸作用和大陸有關方面支援下,臺灣有遠見、有實力的企業早已撇開島內政治干擾,啟動了“民間先行”模式。

  在“一帶一路”北“陸絲”起點的鄂爾多斯,臺灣首富郭臺銘已搶佔先機,建立了亞洲最大的物流中心。在佔據“渝新歐”大通道核心位置的重慶,臺企南僑集團成立了西部營運中心,用不到一年時間完成了規劃選址、物流倉開倉、公司成立、客戶服務中心啟用等。

  同樣在重慶,臺商何玉玲創辦了“臺灣直購網”,這是大陸西南地區首個主營臺灣商品的跨境電商平臺,3年來已引進數百家臺灣企業合作開展跨境直購貿易。來自臺灣臺中的福建東南汽車銷售總監王正璞,為抓住“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商機,公司正把一些銷售渠道鋪設到東南亞,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宣傳,獲得緬甸和越南等國市場的認可。

  類似的臺商故事還有很多,這裡反映出的是商人對市場的敏感性,也説明為政者唯有順應經濟規律行事,才能得民心,促發展。以香港為例,特區政府把“一帶一路”作為未來50年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引擎,為此推出大量配套措施。香港特區政府的積極作為,與臺灣當局的漠然以對視若不見相比,哪一個才是當政者分所當為,不言自明。

  只靠臺商自己打拼,終究有其局限性。民進黨為了一己私利,固守意識形態,最後受損的是臺灣整體利益。“一帶一路”是大陸崛起、中華復興的又一徵兆,也是全球化的潮流所向。面對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選擇順應還是違逆,是臺當局必須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