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業界共研推動全民閱讀 應對“出版業寒冬”

2016年12月07日 09:2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12月6日電 (記者 劉賢 路梅)從2010年到2015年,臺灣出版業産值幾近“腰斬”。6日在臺灣輔仁大學舉行的第17屆大陸簡體書展全民閱讀論壇上,兩岸業界共研推動全民閱讀,應對“出版業寒冬”。

  臺灣知名出版人陳穎青在講演之初列出數據:2010年臺灣出版業産值約為368億元(新台幣,下同),此後逐年下跌,至2015年僅190億元,“6年下來,産值幾乎‘腰斬’”。

  媒體近日報道,以書店街聞名的臺北市重慶南路不復昔日繁華,上達、建宏兩家書店相繼熄燈停業。

  輔仁大學圖書館館長林麗娟在論壇上説,《遠見》雜誌2014年全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臺灣民眾購書量、閱讀時數、購書經費都較2010年減少。輔仁大學圖書館2015年的平均借閱量也較2014年略有降低。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佈的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大陸成年人的每人平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僅為7.84本。

  閱讀量低、出版業産值下滑,引起兩岸業界熱議。中國出版協會副秘書長沈建林説,推動全民閱讀不斷發展,是兩岸出版業共同面臨的課題。從實際情況看,兩岸民眾血脈相連、文化相通,可以相互啟迪、借鑒經驗。

  中國版協古籍出版工委會常務副主任宮曉衛從事古籍出版工作30餘年。他説,兩岸共同為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典籍保護做了大量工作。臺灣影印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大陸出版了《四庫存目叢書》、《續修四庫》等,並將海外漢籍大量影印回歸。但純粹古籍整理對一般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來説難有吸引力。他建議多做圖文書,用直觀的圖畫做閱讀提示和輔助。

  臺灣著名作家、資深出版人蔡登山叩問:“知識爆炸的時代,應該給讀者什麼?”他認為,應在舊經典中賦予時代新意。如將舊典籍作科學新闡釋,《是誰讓屍體説話》一書即以今日醫學解讀宋朝法醫名著《洗冤集錄》。

  大陸網路文學近年來發展迅猛,改編的影視劇引起海內外收看熱潮與網友熱議。浙江文藝出版社副總編柳明曄認為,網路文學喚起了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一代對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和審美精神的興趣,如網路文學作品改編的熱播劇《瑯琊榜》喚起觀眾對中國傳統士大夫精神的共鳴。“網路文學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無障礙通道。”她建議業界進行更多交流合作。

  6日上午,第17屆大陸簡體書展在輔仁大學開幕,展出圖書品項6700多種,除教育、學術、旅遊等領域外,還設有網路文學專區。陳穎青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近年來兩岸版權交易量不斷上升,講座、培訓、推廣等出版業衍生業務産值也在上升,他希望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完)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