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掘“金”在嵐島

2016年12月06日 09:30:00來源:福建日報

  這是一組反映平潭金融産業高速發展的數據:截至2016年10月底,特色金融集聚區共有金融及類金融企業860家。較2011年底,新增832家,增長29.71倍;較2014年底,新增739家,增長6.11倍;較2015年底,新增446家,增長108%。

  “平潭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發揮政策、區位優勢,不斷完善營商環境,推進高效精準服務,逐步形成多層次金融體系。”平潭綜合實驗區財政金融局副局長、金融辦主任林興禧説,平潭金融産業從無到有,走出一條特色發展路。

  對臺融合,創新舉措更多惠及臺胞臺企

  開放開發,讓越來越多臺胞在平潭安家興業。過去,臺企和臺胞有著較強的融資、貸款需求,但苦於在大陸沒信用記錄,長期制約大陸金融機構對臺資企業授信、對臺胞貸款業務的開展。隨著臺企、臺胞徵信查詢試點工作的開展,臺胞融資、貸款難題迎刃而解。

  去年12月18日,平潭舉辦自貿試驗區臺資企業徵信查詢試點開通儀式,平潭片區15家金融機構簽訂臺灣地區信用報告查詢合作協議。今年2月25日,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平潭支行正式開辦全國首筆臺企與臺胞信用報告查詢,打出全國首張臺企與臺胞信用資訊報告單。

  平潭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巧英是首個受惠者,“這張特殊的‘臺胞經濟身份證’讓我們在大陸貸款、融資方便多了”。

  徵信查詢只是平潭對臺金融突破的一個生動實踐,閩臺銀團貸款業務不斷拓展。去年12月,浦發銀行聯合臺灣彰化銀行共同為平潭國投集團金井灣商務營運中心提供人民幣貸款。此次銀團貸款總金額為5億元,由境內臺資銀行分行向區內企業和項目直接發放貸款。

  此外,嵐臺同業往來賬戶實現零突破。建行平潭分行、中行平潭分行分別開立本行臺北分行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分別匯入跨境同業存款2000萬元和5000萬元,成功搭建平潭與臺灣金融同業間人民幣資金往來渠道。

  為臺胞在大陸學習、生活、工作提供存取款便利,平潭推出“兩岸共同家園”聯名借記卡,可在全球範圍內使用,並享受境內跨行取現免手續費等優惠政策,還設置享受每月前5筆ATM跨境取現免手續費等特色功能。截至目前,“兩岸家園卡”共向臺胞發卡110張。

  近日,福建華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福建首家民營銀行獲得中國銀監會批准籌建。福建華通銀行註冊資本為24億元,註冊地為福建自貿試驗區平潭片區,由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陽光控股有限公司作為主要發起人,分別出資6.6億元和6.3億元,持股比例分別為27.5%和26.25%。華通銀行獲批,是平潭金融産業發展又一大突破。

  自貿試驗區建設以來,平潭不斷推出金融創新舉措,挖掘自身政策優勢,打造與國際對標的營商環境,金融産業蓬勃發展。僅今年前三季度,金融及類金融企業稅收貢獻6.16億元,佔全區比重達25.9%。

  平潭片區已推出28項金融創新案例。“金融創新案例主要集中于兩岸金融合作、跨境融資、金融服務創新等方面,金融業務創新亮點頻現。”平潭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金融創新舉措不斷,平潭實施更精準的金融産業招商,吸引更多金融及類金融企業入駐。今年9月、10月和11月,平潭綜合實驗區金融辦會同區招商局、旅遊局等單位,分別在北京、杭州和上海召開3場政策推介會,推介會後不少企業來嵐註冊,如樂視金融、中科創投和矽谷天堂等。

  “我們的股權投資基金公司正計劃遷移到平潭,平潭政府在前期工作方面做得非常好,我們有信心通過平潭走向全國。”在上海政策推介會上,上海成長線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陳永明説,平潭在人才政策、基金扶持、境外投資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為更好服務企業,平潭金融辦採取專員對接,協助企業在最短時間內高效完成企業註冊。如今年下半年,對接盈科企業成長投資創業有限公司,讓企業快速註冊落地,已實現納稅5848.76萬元。

  去年底,平潭出臺《關於打造兩岸特色金融集聚區的實施方案》,對標國際,在獎補政策、入駐配套、人才補貼等方法給予大力扶持。根據方案,力爭到2020年,建設形成業態比較豐富、門類相對齊全、適應區域發展、服務海絲的準國際化特色金融集聚區。

  朝著兩岸特色金融集聚區這個目標,平潭金融産業發展思路愈加清晰。下一步,將主動出擊、積極創新和加大政策爭取力度,加快已有政策的實施辦法落地。如爭取外管局支援平潭在外匯改革、人民幣跨境使用上先行先試;出臺設立跨境人民幣雙向投資基金的操作實施細則,實現跨境人民幣雙向投資。同時,進一步細化、落實國家和省級賦予平潭的各項優惠政策,實行精準招商,在全國重點城市開展政策宣介會,有針對性邀請目標金融及類金融企業參加,引進一批優質的金融及類金融企業。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