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情係多彩貴州: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

2016年07月29日 10:01:00來源:台灣網

  題記:曾永義先生是臺灣的中國戲曲、韻文學、俗文學和民俗技藝等研究領域的大家,也是蜚聲海內外的中華文化研究著名學者。先生早年師從臺靜農與孔德成、鄭騫諸先生,後從事教書育人。不僅著作等身,更是桃李滿天下。2016年7月12日至17日,曾永義先生參加中華文化聯誼會與貴州省政府主辦的“情係多彩貴州——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行程一千八百公里,途中所見所聞隨筆記下,共成“黔中雜咏”十六首。筆者有幸與先生同行,眼見先生步健思敏,出口成章,遂乞得詩作,仰錄如下,願與讀者共用。(台灣網 蕪同)

  (曾永義先生在“情係多彩貴州——兩岸文化聯誼行”行程中)

  其一 2016年7月12日黔中即興

  莫笑千年古夜郞,奇山異水葛天邦。

  曾教太白揮詩筆,亦使陽明悟道方。

  科技只今多設建,民生逐漸小康莊。

  人人都説武陵好,多彩貴州超漢唐。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一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二 2016年7月12日上午參觀非遺博覽館,在小碧鄉雲盤村

  小碧雲盤創意園,

  非遺藝術美聯翩。

  人文薈萃成寶地,

  仿佛身心入瑯嬛。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二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三 2016年7月12日下午遊覽天龍屯堡

  洪武移民苗侗疆,

  屯軍作堡鎮元梁。

  於今六百年間過,

  未改居人故國裝。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三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四 2016年7月13日黃果樹大瀑布

  巨洪作瀑響奔雷,

  翻滾雲龍落翠微。

  吐霧噴煙迷麗日,

  霎時一片雨霏霏。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四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五 2016年7月14日由貴陽赴從江高速路途中

  辟山穿嶺跨溪谷,

  急速輕車在廣衢。

  一路風光觀不足,

  苗鄉侗寨武陵圖。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五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六 2016年7月14日午後參觀岜沙苗寨

  岜沙築寨傍高林,

  太古蚩尤直到今。

  種得苗人生命樹,

  拔挺樟木入天心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六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七 2016年7月14日下午參訪肇興侗寨

  侗族大歌飄古樓,

  纏綿唱和白雲遊。

  蘆笙踏徹揚巾舞,

  連袂迴圈不肯休。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七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八 2016年7月14日下午過黎平縣城

  摩天拔地盡高樓,

  不信黔中苗侗州。

  陵谷滄桑皆變易,

  眼前車水急於流。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八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九 2016年7月14日夜長桌盛宴

  盛宴長桌送酒歌,

  靚粧侗女忒情多。

  騰歡賓主相酬酢,

  莫惜樽前已酕酡。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九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十 2016年7月15日下午遊鎮遠古城

  名城鎮遠百千年,

  夾水依山密結連。

  最是舞陽江上月,

  扁舟對酒入歌弦。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十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十一 2016年7月15日下午鎮遠古街巷

  古城古道古民居,

  疊疊層層密比閭。

  斜巷歪門相錯落,

  高堂款步卻寬余。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十一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十二 2016年7月15日下午青龍洞

  青龍峭壁寺懸空,

  釋道傳經儒亦同。

  鳥瞰江城佳景色,

  溫馨一抹夕陽紅。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十二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十三 2016年7月15日下午偕妻同川海飲江邊

  綠柳清風酒一杯,

  江邊坐看鳥徘徊。

  夕陽暖沐青龍洞,

  鎮遠依山崔作嵬。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十三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十四 2016年7月15日夜遊舞陽江

  舞陽輕滑木蘭舟,

  徐徐薰風撲面流。

  兩岸燈光輝五色,

  樂歌交響播江樓。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十四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十五 2016年7月16日湄潭縣興隆鎮田家溝示範茶園

  戶戶家家一樣粧,

  白墻青瓦小花窗。

  依山傍水茶園地,

  示範已成茶故鄉。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十五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其十六 2016年7月16日下午參觀遵義紅軍長征會址

  困苦長征路八千,

  奈何情勢奈何天。

  一旦雲開遵義會,

  紅旗漸展漸無煙。

  (曾永義《黔中雜咏十六首》其十六詩意 台灣網 蕪同 攝)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