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川臺學生中醫藥文化體驗營發現中藥之美

2016年07月26日 08:58:00來源:台灣網

  全體營員在成都荷花池中藥材專業市場合影 

  全體營員在成都荷花池中藥材專業市場合影。(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台灣網7月25日成都訊 7月17日至24日,“發現中藥‘川字號’川臺學生中醫藥文化體驗營”活動在四川舉行,來自臺灣7所大學的10名大學生和來自四川4所大學的10名大學生參加。作為活動主要內容之一,川臺兩地學生圍繞“藥”,開展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動。

  趣味比賽辨認中藥藥植

  四川自古以來就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在中醫藥界更有“無川藥不成方”之説,可見川藥應用之廣泛。據悉,四川現有中藥資源近5000種,道地藥材40余種。為了讓同學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川藥,了解川藥,活動開展了多個趣味比賽,讓同學們動手動腦又動心。

  在成都中醫藥大學溫江校區藥用植物園,川臺同學開展了“原來中藥長這樣”探尋競賽活動。藥植園的老師先是帶領大家實地辨識、考察了道地藥材。隨後,川臺學生開展了“原來中藥長這樣”探尋競賽活動。20名川臺學生分為5組,每組根據照片找到5種道地藥材,用時最少的,正確率最高的組為冠軍組。

  比賽開始,同學們便興致勃勃的衝進藥植園,本以為經過老師講解會很快找到,沒想到品種繁多的藥植還是讓人找花了眼。第一組同學率先衝到終點,然而對比照片和植物後,反而越來越不自信,只好又重新回園尋找。“真的蠻難的,照片上的花和我們找到的長得一模一樣,然而顏色卻一個白色一個紫色,不知道我們到底找對了沒。”率先到達的同學忐忑地説到。

  其實,競賽不是目的,以此形式促進學生更快更好地學習到藥用植物的識別方法、認識藥用植物才是目標。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副教授龍飛是此次競賽的指導老師,賽後,對比每一組找到的植物和照片,龍飛老師詳細講解了益母草、洋金花、薄荷等多種道地藥材的辨別方法及功效。學生們聽得相當認真,在筆記上仔細記下老師的話。經過尋寶體驗和學習了解後,營員們對所尋找到的藥用植物記憶深刻。臺灣學生林澄薇説:“我想若是沒有這樣的活動,我真的一輩子也不會去認真注意路旁的小花小草,其實所有植物都有自己的性味、功效,只在於識不識得而已,只要留心就能發現這樣的瑰寶奇珍,今天競賽主題‘原來中藥長這樣’實在是説中我的心聲啊!”

  荷花池中藥材專業市場,是西部地區最大的中藥材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蟲草集散中心。在這裡,龍飛老師帶領大家實地參觀中藥藥材,現場講解藥材的性狀和功效。隨後,營員們開展了“發現中藥‘川字號’”趣味辨識活動”。4人為一組,在規定時間內,每組找尋3種中藥材,向老闆詳細詢問其功效並口述給大家。同學們非常用心地記下了藥材知識,連價格和樣貌都一一描述。杜仲、牡丹皮、天麻、黃連、白芷、厚樸等中藥材在營員們的介紹下,形、色、氣、味、功效用法皆全貌呈現。

  大黃就是一味其貌不揚的藥材界“明星”,其功效堪比人參。第一眼瞧見大黃,臺灣大學學生林澄薇就心生喜愛,將其講得趣味橫生。“大黃,形似馬蹄,因此也被稱為馬蹄大黃;酒制大黃叫‘酒軍’,可用於跌打損傷等症。因味道和功效比較猛烈,四川産區的大黃也被稱為‘川軍’。”在此次趣味辨識活動中,林澄薇摘得桂冠。

  對於此次“發現中藥‘川字號’川臺學生中醫藥文化體驗營”活動,林澄薇表示,最大的收穫就是加深了對中醫的基本認識,積累了藥材辨認知識,同時,還發現藥膳有大講究。“此次我準備帶一本藥膳書籍回臺灣,回家以後嘗試著做,以期調養自己及家人的身體。”

  走進"毒"藥認識“毒”藥 親手體驗炮製"附子"

  在民間,一直就有“世界附子在中國,中國附子在四川,四川附子在江油”的説法。2006年3月,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江油附子實施地理標誌産品保護。附子是療效最為顯著的中藥之一,素有中醫保命藥之稱,回陽第一要藥,深究中醫藥史,醫聖張仲就善用附子。然而附子又是一種劇毒的藥物,使用不當則會致命。

  在四川江油中壩附子科技發展公司,川臺學生們換上工作服,在總經理孫鴻的帶領下,前往毒性飲片車間觀摩了江油附子的炮製過程,並親手體驗了附子手工剝皮、手工切片工藝。“手工去皮與切片均要採用橫切的方式,這樣才可以看出附子的大小。而附子的大小決定功效的大小。”孫鴻介紹説。在去皮過程中,需要使用竹刀。“這是為了把皮去乾淨。因為附子的皮很硬,像切紅薯一樣。用不銹鋼刀去不乾淨。用鐵刀又容易被氧化變性。”

  體驗了附子手工剝皮的臺灣學生蕭玄分享她的感悟:“這工藝並不容易,但我相信削過5、6個之後就會很熟練”。來自臺灣的孫正學分享他的去皮技巧:“刀要拿正,順著附子角的形狀去削皮”。再談及手工切片,孫正學認為稍微有點難度,“看師傅們切得很快,我們第一次切,跟師傅相比顯得太笨拙。”

  孫鴻還介紹了附子從播種到做成成品的整個製作流程。附子之所以珍貴,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耗費人工,要在1畝地上完成種植到收穫的過程,需要一個人花120天的時間,天天勞作,包含修根、摘頂等精細作業環節。中藥飲片炮製不易,經過親身體驗,同學們了解到小小一片藥材裏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對中藥又多了幾分敬意。

  親制香囊和蜜丸 原來中藥還能這麼用

  除了煎藥熬湯,中藥還有其他用法嗎?活動中,川臺學生來到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錦江門診,在這裡了解並親手體驗了製作香囊和蜜丸。

  在診所裏,中藥既能製成清熱解暑又好喝的飲料烏梅湯,又能做成膏方、丸劑,方便人們服用。診所70歲的老中醫為大家詳細講解了膏方、丸劑的相關知識,並帶領同學們親手體驗製作山楂丸。經過煉糖、煉蜜、合藥、制條、成丸、包裝等步驟,山楂粉被製作為混合著蜂蜜與紅糖的丸藥,十分可口。

  除此之外,中藥還能用以製作香囊,起到防蚊驅蚊、安神等功效。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親手製作了驅蚊香包,這種香包通過發散氣味驅逐蚊蟲,對人體安全無害。

  “之前我對中藥的熬煮製作過程一直停留在中藥店裏面將中藥熬煮成水的過程,這一行算是大開眼界,學習體驗了種植過程及炮製方法,了解了其中不易。”參加活動的學生説。

  “發現中藥‘川字號’川臺學生中醫藥文化體驗營”活動由四川省臺辦聯手成都中醫藥大學、臺灣《旺報》社共同主辦。從7月17日開始,來自兩岸的20名大學生採取結對成組的方式,圍繞醫、藥、養等內容,開展“聽”、“訪”、“尋”、“看”、“學”、“做”、“嘗”、“展”等一系列活動,展開八天的“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發現之旅,探尋、了解川産道地藥材,深度體驗和感受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