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人士武漢蔡甸祭“知音” 譜寫知音文化新篇章

2016年03月30日 07:4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武漢3月29日電 (孫克亮 徐金波)兩岸一家親,共祭楚隱賢;誠邀天下客,共建中法城。3月29日,海峽兩岸2000多人在湖北武漢蔡甸區鐘子期墓前,公祭這位2000多年前以一曲《高山流水》演繹曠世佳話“知音”。

  23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奉命出使楚國,乘船沿漢江而下,在今武漢蔡甸馬鞍山下的漢水故道遇雨停船泊岸、撫琴自娛,恰遇當地樵夫鐘子期在此避雨,因聽出伯牙琴聲中“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心聲,二位“知音”不顧身份地位差距懸殊結為兄弟,共同演繹了這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曠世佳話。

  現如今,座落在武漢市蔡甸區馬鞍山南麓的鐘子期墓與知音亭,成為知音文化的主要歷史遺存。鐘子期墓坐北朝南,背山而立。1988年,武漢市蔡甸區對鐘子期墓進行全面護理和整修,並在此投資興建佔地4300多平方米的“知音”主題公園。2010年,“伯牙子期的傳説”入選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當天,36名學生身著漢裝,誦讀祭文,追思古賢、謳歌春光、傳承文化、抒發情懷;武漢音樂學院學生和楚劇演員們,則以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來紀念楚隱賢鐘子期,展示知音文化的藝術內涵。

  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余明進説,知音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集中體現,表達了人們對“相知”的渴望、對“平等”的追求、對“和諧”的嚮往,還體現了對社會“誠信、感恩”等優秀品質的欣賞。

  中共武漢市蔡甸區委書記劉子清表示,蔡甸知音文化早已成為武漢城市人文精神之源、中國和諧社會歷史典範和世界文明交往的共同財富,不僅在湖北石首市、浙江海鹽縣、安徽固縣、山東泰山等地留存有知音文化的痕跡,而且在法國波爾多、德國杜伊斯堡、日本大分等武漢友好城市,也建有“知音亭”、“高山流水”、“古琴臺”等景點。

  其中,中法2014年簽署了《關於在武漢市建設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意向書》,約定在蔡甸“知音”主題公園附近打造一座後工業化時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生態示範城。目前,中法武漢生態城項目規劃編制完成,正轉入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完)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