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蔡甸舉辦知音文化尋根祭祀 兩岸同胞共祭楚隱賢鐘子期

2016年03月31日 06:5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3月30日訊 兩岸一家親,共祭楚隱賢;誠邀天下客,共建中法城。3月29日,武漢市蔡甸區在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的中法科技谷鐘子期公園廣場,舉行祭祀活動,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一千多人,共同祭祀千古知音傳説的主角鐘子期。

  “知音蔡甸,地扼湘荊。漢陽古郡,中法新城。士民勤虔,風物多情。韆鞦祭祀,子期賢英……”36名學生身著先秦裝飾,誦讀祭文,追思古賢、謳歌春光、傳承文化、抒發情懷。

  華中師範大學博導、武漢知音文化研究會會長姚偉鈞致辭:鐘子期與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至今仍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知音文化是楚文化的元典,是武漢城市的文化之源,中國和諧社會的歷史佐證,世界文明交往的共同財富,知音理想也成為全球人類的共同追求與美好嚮往。

  武漢音樂學院的學生為來賓表演了祭祀舞蹈《楚舞》,蔡甸楚劇團表演了楚韻情景劇《高山流水》。

  “知音故里”蔡甸,已連續六年舉辦祭祀楚隱賢鐘子期活動,旨在傳承知音文化,唱響知音文化之根、唱響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伯牙子期傳説”、唱響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唱響知音十景。

  兩千多年前在蔡甸這片長江、漢江兩大水系交匯的土地上,伯牙和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演繹了一段“知音”曠世佳話。現在,知音佳話已延伸成為知音文化。

  臺灣企業家余明進説,2300多年前伯牙流連于大漢陽這片靈山秀水之間,興之所至,以一曲陽春白雪式的《高山流水》,竟然覓得當地村野樵夫子期為知音,兩人相識、相知,且生死與共,人間真情震古爍今,更有著“誠信、感恩、平等、和諧”的深刻內涵。

  余明進説,目前蔡甸已繪就“十三五”藍圖,志在打造“中法合作之城、低碳示範之城、産業創新之城、生態宜居之城”。值此蓄勢待發之際,精心安排如此隆重紀念儀式,意在尋根溯源,緬懷先賢,詮釋大愛,借古喻今,聚天下良才投資興業,共創繁榮,再結知音。常言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岸一家,血濃于水,弘揚先賢文化,復興中華民族乃是兩岸的共同意願。他願盡心竭力覓天下同行,在蔡甸共造新的商圈,實現互利共贏,再譜知音新曲。

  近年來,圍繞知音文化的打造,蔡甸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坐落在該區蔡甸街馬鞍山南鳳凰嘴上的鐘子期墓,就是知音傳説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文物載體。2008年鐘子期墓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蔡甸區被湖北省民協命名為“知音文化之鄉”,2014年榮獲第三屆湖北省“一縣一品”文化品牌獎,同年,“伯牙子期的傳説”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台灣網湖北省臺辦通訊員 宣新)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