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援臺養蟹為原型 海峽兩岸首部交流題材電影開拍

2015年11月19日 07:0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上海援臺養蟹為原型海峽兩岸首部交流題材電影開拍

  11月18日,“小清新愛情輕喜劇”電影《愛在蟹逅時》的主創人員在上海參加交流座談會,分享創作心得。 張亨偉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18日電(記者 李佳佳)“小清新愛情輕喜劇”電影《愛在蟹逅時》眼下正在上海緊張拍攝中,這是海峽兩岸首部以現實交流活動為題材的電影。

  該劇的編劇根據上海海洋大學幫助臺灣苗栗養殖大閘蟹和臺灣女孩嫁到該校的真實故事,改編成為一部著眼于兩岸年輕人相互了解,進而感情昇華的愛情故事。影片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融入了時下流行的新元素,將時尚與青春相結合,愛情與勵志、事業並舉。劇情貫穿于始終的主線就是“以蟹為媒”。劇中主人公因蟹相識,因蟹結緣,無疑是對兩岸年輕人開展交流的歌頌。通過劇情,也使人們了解養蟹之艱辛,當喜愛品嘗大閘蟹的食客讚美苗栗大閘蟹時“飲水思源”。

  18日,電影《愛在蟹逅時》在滬舉行交流座談會,與會者認為此劇取材獨特、風格迥異,鏡頭獵取兩岸之美,上映時一定會受到各界人士和廣大民眾的關注。

  座談中,製片人曹鋼向與會者介紹了主創人員和演員陣容。主要演員分別來自大陸、臺灣和香港。這次攝製隊伍的特點是年輕。年輕人拍攝出演年輕人的戲。

  導演崔軼今年37歲,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業,上海戲劇學院導演藝術碩士,現供職于SMG上海廣播電視臺,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影視劇重大題材創作辦公室導演、製片人。其導演的電影《笛聲何處》為第16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電影;執導的電影《蟹蟹儂》獲第19屆上海影評人獎十佳影片提名獎。拍攝過世博會唯一的兒童故事電影《世博小達人》;大型系列紀錄片《電視的記憶》;人物傳記片《大道似水——黃蜀芹與她的電影》;大型紀錄片《她們的長征》等。

  該劇的男主角黃世超是福建泉州人,曾在電視劇《初見水晶湖》中飾演設計師葉雲天;電視劇《等你説愛我》中飾演富家子冉立揚;古裝電視劇《唐朝好男人》中飾演梁建言;電視劇《何以笙簫默》中飾演主角何以琛的得力助手劉元濤律師。

  女主角程予希,臺灣新北市人,實名“蘇笠汶”。 其在偶像劇《原來是美男》中擔任女主角;出演過《17歲》(臺灣名《五月一號》)等劇。獲得過亞洲女子搖滾第二屆最佳實力創作獎;金門兩岸三地樂團PK第一名等。予希平時給人的印象恬靜、溫柔,而這次在電影裏要扮演一個極富個性的女孩。

  導演崔軼表示,經過十多天的拍戲合作,來自兩岸三地的演員配合得非常默契,像俞小凡(臺灣)、謝君豪(香港)等知名演員,甘願當好“綠葉”,襯托兩位年輕主角。年輕人也非常尊重老師,攝製工作進展得很順利,演員的演技發揮也令人滿意。他相信,通過攝製組全體人員的努力,《愛在蟹逅時》一定可以成為一部風格獨特,藝術性強、值得欣賞的影片。

  記者發現,座談會上還有兩位特別的來賓頗受關注,他們分別是上海海洋大學的趙明與高於欣兩位老師,編劇葛鳳章告訴記者,當初創作電影《愛在蟹逅時》這樣一部年輕人的情感戲,無疑是受到了他倆的啟迪。

  2009年7月,上海海洋大學的大三學生趙明隨校組團訪問臺灣,遇到了臺灣海洋大學的大二學生高於欣。短短的十天旅途,兩位年輕人締結了深厚的情誼。臨別之際,小高哭著擁抱小趙,央求他:“不要走好不好?”。小趙回到上海後,節衣縮食,現代通訊為他倆建立了“熱線”。他每月1000來元的生活費,光打電話就用去了600多。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經過將近兩年的愛情“煎熬”,2011年2月18日,他倆終於在上海領了結婚證書。

  而該片之所以選擇“以蟹為媒”則是受到上海援臺養殖大閘蟹的啟發。2011年10月15日,上海海洋大學與臺灣苗栗縣簽署科技合作協議,正式啟動《臺灣地區中華絨螯蟹養殖技術推廣應用》項目。

  多年來,上海海洋大學與苗栗縣政府、苗栗縣大閘蟹發展協會通過“産、學、研”合作,形成了科學養殖大閘蟹的模式。該校先後組織了16批科技專家團隊前往苗栗進行技術指導,建立了科學養殖大閘蟹的生態標準,成功創建了適合苗栗縣境內養殖大閘蟹的技術體系,被譽為“苗栗模式”。

  上海海洋大學王春副教授蹲守苗栗,走遍那裏所有的蟹塘,靠著“一定要養好蟹”的執著信念,不僅在技術和理論上實現突破,打破了“北緯28度以南養不好大閘蟹”的業界定論,開創了大陸農業技術首次輸入臺灣並獲得成功的先例,而且與苗栗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譜就海峽兩岸交流的一段佳話。

  三年間,上海共向苗栗提供160余萬隻優品質蟹苗。因為養蟹獲利頗豐,苗栗養殖戶數逐年遞增,2015年達到103戶,比剛開始的2012年增加了70戶。養殖水面也由15.2公頃擴大到45公頃。截至2014年,苗栗大閘蟹産業三年累計創造産值近3億新台幣,因蟹拉動縣旅遊業增收近2億新台幣。苗栗已成為臺灣的“大閘蟹之鄉”。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