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記者重走臺灣抗日之路

2015年09月03日 11:0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彰化9月2日電 題:通訊:喚醒歷史 撫慰將來——兩岸記者重走臺灣抗日之路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石龍洪

  如果歷史在記憶中沉睡,未來可能重蹈覆轍。

  在臺灣苗栗縣頭份鎮的“仁愛公園”,連日陰雨中,手握土槍、腰挎大刀的徐驤雕塑英姿神武。他是一位乙未戰爭時期的臺灣抗日領袖,其英雄事跡卻一度封塵于史書中。

  徐驤,1858年出生於臺灣苗栗,為客家子弟,秀才出身,文武兼備。1895年清廷戰敗割臺,當年38歲的徐驤散盡家財號召鄉民組成“田賦軍”,與吳湯興、姜紹祖共結義師抗日,先後參與由北到南共12次抗日戰役,是年10月在臺南曾文溪之役壯烈成仁。

  《臺灣省通志》記載,鬥南一役中,面對日軍,徐驤率數十人欲伏險以擊,“中彈後,躍起而呼曰‘丈夫為國死,可無憾!’”

  如是抗日事跡,徐驤後代子孫早年對此卻一無所知。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由臺灣中時集團《旺報》主辦的“兩岸記者重走臺灣抗日之路”活動車行至此。

  徐驤的同族宗親、苗栗縣政府秘書徐沐蘭向記者介紹,造成“歷史的沉睡”原因有二,一是日據時期,殖民統治當局對抗日英雄的事跡刻意隱瞞和封鎖消息。二是迫於被殘酷殖民統治壓力,家族為了血脈延續,也慎談此。兩三個世代後,其事跡自然口耳失傳。

  直到2010年,在相關學者和宗親會史料研究和努力下,被民間稱為“臺灣抗日領袖第一人”的徐驤事跡,終得彰顯。其銅像落成,並與記載其生平故事和抗日曆史足跡的浮雕共同樹立於“仁愛公園”,後正式更名為“徐驤紀念公園”。

  此後,每年農曆3月6日徐驤冥誕,徐氏宗親會都會與徐驤後代前來祭拜。

  緬懷英勇事跡,也期盼其奮戰到底之忠義精神讓更多人了解並世代相傳。適逢徐驤壯烈殉國120年,細雨中,兩岸記者在徐驤雕塑前默默行禮致敬。

  “不死於家鄉,永為子孫紀念;而死於臺灣,永為臺民紀念耳。”這是臺灣抗日烈士羅福星1914年因主導抗日的“苗栗事件”而被日本殖民統治當局執行絞刑前的遺言。

  這位出生於印尼雅加達華裔家庭的抗日烈士,在輾轉居住印尼與臺灣期間,切身感受到殖民主義殘酷剝削和壓迫,體會到“無國就無家”的苦楚。1912年起,他從大陸赴臺,投身“驅逐日人,恢復臺灣”。1913年他在苗栗縣召開同盟會臺灣支部大會,號召“在日本強權壓制下的臺灣人民,除以革命手段推翻日本帝國主義以外,別無自救之路。”事敗被捕,羅福星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9歲。

  在獄中,曾有獄吏問其生性有何短處,羅福星回答,“自忱只有愛同胞長處,別無任何短處。”

  1945年,苗栗縣大湖鄉興建昭忠塔,安措羅福星烈士遺骸。2000年,“羅福星紀念館”也在同一地建成。大湖鄉鄉長胡娘妹在接受兩岸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羅福星愛國家,愛同胞的偉大精神,可以為世人傳頌。

  當兩岸記者沿著臺灣抗日誌士的足跡行至南投霧社,久日陰雨的天空露出燦爛陽光。

  1930年,日據時期重要的抗日運動“霧社事件”領導人、臺灣賽德克族莫那魯道墓前,62歲的族人達克斯巴萬講述起當年霧社抗日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隨著電影《賽德克巴萊》而為更多人知曉。

  曾在電影中飾演族人的賽德克老人巴坎娜威用其族語唱起一首歌,描述在日本統治下,族人顛沛流離的生活。歌聲曠遠而憂傷,訴説著老人的心聲,“那樣的日子太苦了,我們不願意它再來。”(完)

[責任編輯:李岳]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