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專家:習近平指示兩岸共同書寫抗戰史具三大意義

2015年08月04日 13:34:00來源:台灣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對中國的抗日戰爭研究做出了“總體要深、專題要細”的宏觀佈局和整體規劃,並特別強調“要推動海峽兩岸史學界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共同捍衛民族尊嚴和榮譽”。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指示,既有高度的理論價值,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表現在:

  一、有利於還原歷史本真,再現中華民族英勇抗戰的光輝歷程

  上個世紀日本帝國主義發起慘無人道、窮兇極惡的侵略戰爭之後,兩岸同胞經過艱苦卓絕地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民族的尊嚴,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目前,兩岸對於抗日戰爭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由於各種人為因素的制約,使得兩岸的抗戰研究交流還僅停留在一個較低層面。未來兩岸歷史學界如能通過共同挖掘史料,共同分享資訊,彼此取長補短、相互印證,無疑可以更加全面地將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公諸於世,更可以進一步還原當時兩岸共同抗日的光輝進程,讓偉大的抗戰精神在兩岸上空繼續閃耀光芒。

  二、有利於構建中華民族主體性,強化臺灣同胞身份認同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部分臺灣民眾存在嚴重的媚日情結,李登輝即為其中之典型,而這種情結也給臺灣社會帶來嚴重隱患。例如,前兩年島內因為“日據”、“日治”的問題而引發的鬧劇,正是某些“臺獨”親日分子惡意炒作的結果,其折射出的深層次問題是臺灣民眾的身份認同出現重大偏差。即使到現在,這一問題依然沒有被徹底解決,近日部分臺灣高中生抵制歷史教科書課綱微調事件,也説明瞭部分學生對於歷史的了解過於膚淺,對於身份的認同也存在重大危機。

  而要想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重新恢復臺灣社會的安寧與和諧,就必須正本清源,重新回到歷史現場。或許,只有讓歷史事實説話,才能讓那些具有嚴重“皇民情結”、整日歪曲歷史、否認和美化日本殖民臺灣歷史的人徹底啞口無言,也才能讓那些對歷史一知半解卻被人盲目利用的部分青年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是如何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也可以讓他們真正體悟到,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是多麼讓人驕傲與自豪。兩岸共同書寫抗戰史,顯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這一神聖使命。

  三、有利於打破西方話語權壟斷,健全和完善全球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書寫

  受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資助,筆者目前正在全力進行一項題為“國外歷史教材中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敘述”的課題研究。通過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圖書館、喬治?華盛頓大學圖書館等多家知名圖書館搜索查詢和認真閱讀,筆者發現,歐美國家對於整個二戰的敘述,基本上都是以歐洲戰場為主,對於亞洲戰爭的描述較少,對於中國的抗戰歷史記錄則更少,對於臺灣的抗戰進程則幾乎無人提及。

  由此可以説明,儘管中國人民(當然包括臺灣同胞)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但目前全球學術界的二戰研究中,對於中國的抗戰史卻沒有給予應有的足夠重視。為有效打破這一困局,擺脫西方的話語權壟斷,中國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深入系統地對中國抗戰歷史進行全面研究。而在這一過程當中,如果兩岸能夠聯手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在重要學術場合發聲,無疑可以進一步讓國際社會認知到中國抗日戰爭的價值意義,這也可以推動國際學術界對於二戰歷史的書寫逐漸更加準確,更加符合客觀事實。

  簡而言之,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兩岸共同書寫抗戰史,既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也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還富有重要的全球價值。兩岸各界有識之士應該以此為理論指導,爭取早日寫出一套甚至多套中華民族抗戰史,在兩岸特別是在島內廣泛發行,逐漸強化兩岸民眾對於抗戰歷史的共同認知。同時,還應通過翻譯等方式將之介紹到全球各個國家,讓全世界特別是歐美國家都能夠充分認識到兩岸中國人在二戰歷史上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偉大貢獻,讓國際社會能夠深刻認識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價值。(作者鐘厚濤,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後、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