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共同銘記抗戰精神

2015年05月18日 08:16: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圖為媒體記者向抗戰老兵致敬

  圖為媒體記者向抗戰老兵致敬。中新社發 安源 攝

  中新社成都5月17日電 (付敬懿)“抗戰是兩岸共同的記憶,希望借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把中華民族抗戰精神發揚光大。”《臺灣導報》董事長特助陳子發17日在成都表示,抗戰70週年,臺灣的媒體也要做出自己的貢獻,共同銘記歷史。

  當日,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在成都落幕。在一週的活動中,記者們見證了四川大後方民眾搶修樂西公路、新津機場等抗戰基地工程的付出與犧牲,接納轉移故宮文物、眾多教育學術機構團體等的“文化抗戰”,以及工業內遷、自貢鹽業“增産趕運”等的“經濟救國”。

  “以前總關注前方戰場的抗戰,以為四川作為大後方是最安逸的。”《臺灣旺報》助理副總編宋秉忠説,親身走這一趟後才知道,四川作為抗戰大後方,承擔了國家總支出的30%,350余萬川軍出川抗戰,為奪取抗戰勝利做出巨大奉獻。

  在成都市人民公園,“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的兩岸記者紛紛把鏡頭對準“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當年350萬川軍在這裡誓師出川,浴血抗戰。

  宋秉忠表示,抗戰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事,現在的人們要銘記歷史。其實臺灣有很多人不知道,當時臺灣義勇軍也頑強抗擊侵略近一年時間,傷亡慘重。

  位於長江之濱的宜賓市江安縣和翠屏區李莊鎮,在經濟被阻斷的時期,天南地北的文化精英匯聚一堂,形成族群的交流,成就了眾多學術著作,在烽火連天的抗戰年代默默保存著中國文脈。

  “先輩們學術精神的延續,讓臺灣的學術界取得輝煌成就。”陳子發説,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中國大地測量所等機構舊址仍可在李莊古鎮見到。每一處看似不起眼的房子都可能與一位學術大師有關。

  臺灣中評社記者林谷隆則表示,在李莊古鎮學術先輩完成《中國建築史》、《流亡三部曲》等眾多巨作,對大學研修歷史系的他,這次是中華文化的溯源追逐的過程。

  林谷隆説,近年來,臺灣民眾對於抗戰歷史文化沒此前那麼重視,這次來到大陸了解中國人民在苦難歲月的歷程,臺灣媒體應該有更好地呈現。(完)

[責任編輯:馬一娜]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