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津辛亥革命遺址10年消失7處

2011年05月03日 08:47:00來源:

  天津市文史學者經過最新考證披露,受舊城改造等因素影響,辛亥革命在津遺址在過去10年間至少消失了7處。

  4月29日,在南開大學天津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天津城市形象高層論壇”上,70歲的政協天津市河西區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張紹祖公佈了自己的考證結果。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張紹祖説,這場影響國家命運的革命運動在各地留下許多遺址,但歷經百年變遷,非但天津,各地許多遺址已成追憶。

  2001年,在辛亥革命90週年之際,張紹祖曾實地調查過天津市內保留的辛亥革命遺址,希望發掘和保存歷史。據他不完全統計,天津共有16處遺址,截至2001年存有11處,10年之後,張紹祖再度回訪這些遺址,發現只有北洋女師範學堂、河北公園、天津總站、廣東會館4處遺址得以保存。辛亥革命烈士王鐘聲當年演戲的“下天仙戲院”、同盟會在津活動據點“普育女學堂”、辛亥革命領導人胡鄂公寓所、革命團體共和會機關所在地等都已被拆除。

  張紹祖説,辛亥革命遺址在10年間消失得這麼快,與保護辛亥革命遺址的認識不足有關。此外,天津辛亥革命遺址多數都是不起眼的普通建築,不夠“著名”。另一個原因是,沒有針對整個街區的保護,只是整體拆遷、個別保護,有些遺址很難孤立保存下來。

  “下天仙戲院是天津最早的戲園子之一,又是辛亥革命遺址。它就像一個倔強的百歲老人,周圍都被拆了之後,最終難逃被拆的命運。”他舉例説。

  天津另一位文史學者何德騫説,辛亥革命遺址的迅速減少,反映了拆遷對歷史文化遺跡的嚴重破壞程度。對於歷史建築應當小心翼翼地保護。英格蘭將大約50萬處年代久遠的建築列為保護對象,威爾士劃定了500多個保護區,不但保護建築本身,還保護建築周邊的街區。

  10年來,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經歷了巨變,從道路名稱的變化可見一斑。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天津市地名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戴學來告訴記者,2001年,天津市區約有1萬多條擁有街名的道路、里巷,到2010年,其中有三分之一發生了變化,有新的路名出現,也有3139個路名被登出,平均每天就有1個路名消失。

  戴學來説,路名的變遷反映了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很多歷史記憶在消亡。比如,天津老城廂原來有很多衚同,但經過舊城改造,這些街巷衚同不存在了。他説,為了不讓城市的記憶中斷,天津正在做的一項工作包括歷史地名的保護,讓地名延續歷史的資訊。

  張紹祖表示,前些年曆史遺跡遭破壞,與缺乏相應的法規有關,最近幾年情況已有好轉。

  記者了解到,為了搶救那些建成50年以上,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人文價值的建築,天津市人大於2005年9月頒布實施《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使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在革命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50年以上的建築符合認定條件。5年來,天津市依法確認了5批、746幢、總建築面積114萬平方米的歷史風貌建築和6個歷史風貌建築區。

  張紹祖説,保護辛亥革命遺址有助於傳承革命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遺址保護迫在眉睫。保護的意義不在於召開一次紀念會,讓大家去瞻仰和觀光,而在於通過保護歷史遺跡,讓子孫後代能夠了解辛亥革命歷史,受到教育和啟迪。他説:“天津辛亥革命遺址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這種寶貴的文化遺産是城市的靈魂,沒有文化遺産的城市就沒有靈魂,沒有靈魂的城市就沒有未來。”

[責任編輯:薛白璐]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