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辛亥革命紀念日 牢記使命與初衷(蕭蕭話兩岸)

來源:台灣網

2016年10月10日 08:01:00A

  金秋十月,與“輝煌”相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之後,中華大地群起呼應,不到兩個月,全國有十四省宣佈獨立,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自此終結。這便是中國近代史上以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獨立、民主和富強為目的辛亥革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中華民族進入近代史以來第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現代的國家,歷經百年屈辱的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

  今天,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先生畢生追求的“振興中華”的目標,已然近在咫尺;辛亥革命志士們追求的理想,也已然逐步變為現實;我們今天的成就,已經在許多方面大大超出了他們當年的設想。

  遺憾的是,當年內戰遺留的臺灣問題,仍然存在。

  2016年10月8日,“臺灣各界慶祝光輝十月”餐會在島內舉行,臺灣各界統派團體齊聚一堂,高唱“少年中國”、“祝願我的祖國”,高呼“振興中華,統一祖國”。壯志未酬的悲情與壯志滿懷的激情同時迸發,感染著每一個對民族復興望眼欲穿的中國人。

  過去幾十年裏的每一個金秋十月,兩岸同胞都會各自慶祝同一段歷史,卻在N多年裏少有交集,也讓10月10日這個辛亥革命紀念日多了些許淡淡的哀愁。今天,正如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所説:即便“臺獨”勢力猖獗,我們更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將島內統一力量集結起來,致力中國早日統一,共同恢復祖國的榮光。

  孫中山先生痛心於“中國眼前一時不能統一”的“暫時亂象”,一生中多次談及統一話題。他認為: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長江、黃河的流水一樣,水流的方向或者有許多曲折,向北流或向南流的,但是流到最後一定是向東的,無論是怎麼樣都阻止不住的”,因為中國“在歷史上向來都是統一的,不是分裂的”,只有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才能使“中國變成很強盛的文明國家”。

  中山先生的話,今日讀來仍然備感見解精闢、匠心獨具,特別是那句“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幸福;不能統一,便是受害”,尤其值得今日之兩岸共勉。無論是“去中國化”,還是抱著“臺獨”不放手,亦或是最近火遍網路的“對抗大陸壓力”説,正在臺灣執政的民進黨當局,無論怎樣耍心眼、玩計謀,都逃脫不了祖國統一的挑戰,逃脫不了民心思安的歷史定律。

  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忘記過中山先生的囑託——“使中國成為一個統一、完整的國家”“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的使命”!

  牢記使命,牢記初衷,才是每一個中華民族後代在這個“光輝十月”裏應該有的態度!(馬蕭蕭)

【作者簡介】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馬蕭蕭之名出自《詩經車攻》,中國文學以“蕭蕭”形容馬鳴,由此詩始。

  蕭蕭話兩岸,我是認真的。

責任編輯:趙靜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