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臺兩地青年學生在疆體驗式交流活動紀實:“我們的心融在了一起”

2017-07-19 14: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7月19日烏魯木齊訊 7月7日至7月16日,由國務院臺辦,新疆自治區臺辦、新疆自治區教育廳,臺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共同組織的“臺灣青年交流參訪團”在新疆進行了為期10天的參訪交流活動。 

  參訪團先後前往阿勒泰、克拉瑪依、昌吉、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開展體驗式互動交流。這次參訪交流活動主要目的是邀請臺灣青年學生與新疆青年交流互動,到新疆實地考察參訪,親身領略新疆的自然風貌與風土人情,感受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新疆,促進新臺青年大學生的交流交往。 

  這次活動首次將新臺兩地學生共同編組,全程參與。參訪團成員主要由臺灣世新大學、成功大學、銘傳大學、清華大學、臺灣海洋大學等18所臺灣大學的20位師生及新疆師範大學、財經大學的10名學生共同組成。活動期間,新臺兩地大學生同吃、同住、同行,通過雙方體驗式交流互動活動,增加彼此間的感情和友誼。大家在行程中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從最初相見時的陌生,到離別時的難捨難分,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好夥伴。 

  7月12日,“臺灣青年學生交流參訪團”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大學生進行了座談交流。座談會上,克拉瑪依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市委臺灣工作辦公室主任魏鵬程介紹了克拉瑪依市的基本情況;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肖磊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臺灣大學生和新疆的大學生進行了座談交流。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參訪團帶隊老師董嘉惠説,這次來新疆,經歷非常難得。我們會堅持將此項活動辦下去,讓更多的臺灣青年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使者。臺灣中國醫藥大學的學生陳韋銓激動地説:“我一下飛機就被新疆遼闊的地域所震撼。這裡景美人更美。我喜歡這裡的氣候和美食,更喜歡與我們同行的新疆同學,他們熱情、開朗、樂於助人。我會再帶臺灣朋友來新疆旅遊的。”臺灣亞洲大學學生李宗穎説:“魔鬼城太神奇了。新疆的大山、草原非常壯觀。我對新疆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在讀研究生秦基超説:“我是克拉瑪依人,這是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城市,歡迎臺灣大學生來克拉瑪依。”新疆師範大學研究生祖裏布哈爾阿不都瓦力説:“一路上我們與臺灣同學之間的交流非常融洽,收穫非常豐富。這是一次特別的旅程。希望以後新臺兩地的同學能經常往來。” 

  7月14日,參訪團全體成員在烏魯木齊市新疆師範大學召開了新臺青年學生交流座談會和作品分享會。自治區臺辦主任閻梅介紹了新疆基本情況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她説,無論是從地理區位、資源稟賦來看,還是從歷史脈絡、文化淵源來看,獨特的優勢,讓新疆奠定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地位,新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正面臨難得的機遇和美好前景。這次我們組織新臺兩地學生共同參與的體驗式互動交流活動,就是要增進新臺兩地高校學生之間的互相了解,進一步加深兩岸青年之間的感情,拓寬交流的深度和廣度,讓臺灣青年朋友更多地了解新疆、認知新疆。今後我們將不斷創新探索新疆和臺灣各領域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繼續邀請臺灣青年學生來新疆參訪、體驗、交流,推動新臺兩地青年學生的交流交往,增進“兩岸一家親”理念,為兩岸和平發展做出新貢獻。新疆自治區教育廳、新疆師範大學、新疆財經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近年來新臺兩地在教育交流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臺灣海洋大學學生劉芷蕓與大家分享了感受。她説,參加這次活動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一路與新疆同學的美好回憶將銘記在心,希望能早日在臺灣接待新疆的小夥伴們。”臺灣清華大學陳怡瑄稱讚新疆是一個充滿著濃郁人情味的地方。她説,新疆的同學不但熱情好客,而且能歌善舞,感謝大家的一路相伴和照顧。新疆師範大學古路甫哈阿力阿不都瓦力説,這次與臺灣同學同行,使自己拓寬了視野,也對家鄉有了更深的感情。從臺灣同學身上學到很多優點和長處。新臺兩地的學子已經播下友誼的種子。新疆財經大學馬明和説,臺灣同學自信、開朗、活潑,很有才華但又很謙虛。十天的行程雖然短暫,但是人生中最歡樂最難忘的一次旅行。我們的心融在了一起。座談會上,新臺兩地學生還分享了他們此行所到各地所拍攝的視頻。 

  十天的新疆之行給參訪團成員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通過親身感受,他們親眼目睹了新疆現代化的城市、雄偉的山河、浩瀚的沙漠、悠久的歷史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深深感受到了新疆的遼闊壯美、各族人民的熱情好客,改變了他們對於新疆的印象,開啟了臺灣學生對大陸更多的認識與探索的興趣。這次青年學生參訪團來新疆進行體驗式交流,不但增進了新臺兩地高校學生的互相了解,還拓寬了交流的深度與廣度,加深了新臺兩地學生對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認知,增強了臺灣學生對祖國大陸和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台灣網新疆臺辦通訊員徐帆)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