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詩人鄭愁予:兩岸詩歌創作應共同守護中國傳統

2016年04月27日 09:14:24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南京4月26日電(記者夏鵬)“兩岸詩人的詩歌創作有著共同的基座,就是中國傳統,我們要守護好這個傳統。”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日前在南京先鋒書店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作如此表述。

  近日,《鄭愁予的詩:不惑年代選集》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精選了鄭愁予代表性詩作211首。鄭愁予認為,兩岸詩人的聚會,出版詩集是文化交流的好方式,借此可以加深彼此了解。

  “詩是一種粘合人際關係的,表現人類狀況的文字藝術品”,鄭愁予説,“詩人是有使命的,也是有能力的,能通過詩歌為民族和生命代言。”

  “我們的詩是橫的移植,不是縱的繼承”,鄭愁予認為,《詩經》以後,詩的內容已經確立了,並沒有大的改變,都已經在中國詩人心裏了。橫的移植是移植西方寫詩的技巧,將全世界不同的寫詩手法和精神借鑒進來,從而豐富我們的詩。

  “但前提是不能丟棄我們的傳統,如果中國詩人一味照搬西方,成了‘造句派’,不顧意義,以為這就是前衛,那就錯了。因為前衛的‘衛’是保衛的意思,走在前面是為了保衛主力,保衛傳統文化。”鄭愁予説。

  鄭愁予告訴記者,一年半以後他準備動筆寫自傳,“我會將個人經歷、家庭遭遇等鮮為人知的事件放置在歷史大背景中,誠實地記錄下來”。

  鄭愁予認為,真正的詩人不會遊於世外。

  “我開始學寫詩的時候正值日本侵華,是我們民族遇到大災難的時刻,那時寫的多是關係民族命運的作品。”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鄭愁予也寫了一首詩,“兩岸同胞的生命是相通的,詩是情緒的集中體現,寫的時候眼裏充滿了淚水。”

  鄭愁予,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是當代漢語詩歌界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曾多次被選為臺灣“最受歡迎作家”。

[責任編輯:趙苗青]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