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抗戰 臺灣少年也沒缺席

2015年07月24日 08:56:5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要團結千百萬的兒童,要收回我們的家鄉,我們得和敵人拼個生死存亡”——《臺灣少年團團歌》

  抗戰勝利70週年,也是寶島臺灣光復70週年。當年,臺灣同胞不僅在臺反對日本侵略,還有不少人奔赴大陸抗日前線。1939年至1945年,浙贛閩皖地區就活躍著一支英勇的抗日隊伍——臺灣義勇隊,由臺灣愛國志士李友邦將軍指揮,隊員從最初的30多人發展到四五百人。義勇隊員的子女組成臺灣少年團,也投身抗日戰爭的洪流。

  筆者近日尋訪了生活在大陸的三位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團員,從他們的身上體會到了抗戰的艱苦與不屈。

  朱曉楓:“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

  朱曉楓,原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團員,現為南京軍區總醫院離休幹部,目前住在南京一家部隊幹休所,與老伴一起過著平靜又滿足的晚年生活。朱曉楓的母親是中共地下黨員朱楓,1937年“七七事變”後,朱楓投身抗日救亡洪流,輾轉于武漢、桂林、上海等地。1939年,她將剛滿10歲的朱曉楓託付給好友李友邦將軍。李友邦把朱曉楓放在臺灣義勇隊少年團,讓她和臺灣的孩子們在一起上課學文化。

  少年團按年齡分為大班、中班和小班,朱曉楓分到大班。

  “我從小跟著媽媽到處走,適應能力特別強,屬於性格比較獨立的孩子。”朱曉楓説,“只要媽媽把我放在哪兒,我就在哪兒呆著。而且我覺得在少年團的那些日子還特別快樂。”

  “從1939年到1945年,我一直在少年團讀書,算是經歷了自己的小學和初中階段。”朱曉楓説,她當年特別喜歡看書,而且還做過班裏的學習組長。“我記得我們看的都是進步書籍,聽説有一本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書,大家都爭搶著去借來看。”

  朱曉楓的老師中也有中共地下黨,“少年團”裏有秘密黨組織,她就是在那時候入的黨。“1945年,我不滿15歲,語文老師潘超就是我的入黨介紹人。”朱曉楓説,雖然入黨了,但組織裏還有誰,她根本不知道。

  在少年團,除了學習,還要開展抗日宣傳。她經常和好友黃莘一起去中班、小班,教比他們小的孩子們演唱抗日歌曲,赴抗日前線巡迴演出,組織募捐活動等。

  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臺灣義勇隊返回臺灣,朱曉楓也隨團去了臺灣,在李友邦家住了半年後,又回到大陸,和母親生活在一起。1946年,母親朱楓為了工作,送女兒去蘇北解放區讀書,在上海吳淞口碼頭,朱曉楓與媽媽告別。“沒想到這竟是永別。從那以後,我再沒有見過媽媽。”

  1950年,朱曉楓接到通知,她的媽媽朱楓已在臺灣犧牲。剛滿20歲的朱曉楓,聽到消息後很平靜。她説:“媽媽一直在做秘密工作,非常危險。她犧牲前,曾有兩三次被捕的經歷。她有一根手指頭因受刑而殘廢了。”那時,她將陳明珍的名字改為朱曉楓,以此來紀念她的母親朱楓。

  採訪時,朱曉楓對70多年前的一些事已記憶模糊,可當我們問到《臺灣義勇隊隊歌》時,她的精神一振:“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臺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要把日寇驅逐出祖國,要把他在臺灣的鐐鎖打碎!為正義抗戰保衛祖國,解放臺灣,把日本帝國主義整個摧毀!整個摧毀!……”

  黃莘:“這是媽媽留給我的”

  黃莘,1928年出生,臺灣雲林人,上海電視臺離休幹部。

  黃莘一家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日本佔領臺灣後,強迫臺灣同胞學日文、講日語、取日本名字。黃莘父親不滿日本殖民統治,帶著5個子女來到祖國大陸。“七七事變”後,日本侵華戰爭更加瘋狂。黃莘父親作為醫生,參加了由李友邦將軍領導的臺灣義勇隊。在父親的影響下,黃莘和姐姐、弟弟三人一起參加了臺灣義勇隊少年團。

  黃莘與朱曉楓年齡相倣,兩人又是好朋友,她在少年團的經歷幾乎和朱曉楓一模一樣。1945年日本投降,黃莘一家隨臺灣義勇隊返回臺灣。沒想到,回臺灣的義勇隊遭臺灣當局解散,黃莘被李友邦安排在家鄉一所小學任教。1947年,黃莘再次離開臺灣,來到祖國大陸工作。1949年黃莘參加解放軍蘇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解放後,黃莘轉業到上海,一直在上海電視臺工作到離休。

  1982年,在臺灣的母親路過香港時聯繫黃莘,可惜未能如願。1987年,黃莘終於到香港與母親和幾個弟妹見面。母女見面,相擁痛哭,母親告訴黃莘,全家十幾口人,只有黃莘不在臺灣家中,父親最想念她,臨終前還呼喊她的名字。

  1990年,黃莘赴臺探親。但臺灣當局一直不準黃莘的老伴赴臺。直至2002年,夫妻倆才一起去了臺灣,可惜黃莘的父母都不在了。黃莘在臺灣除了拜祭父母,還專程去拜訪了李友邦將軍的夫人嚴秀峰女士,並到李友邦將軍墓地獻花致敬。

  記者今年5月赴上海採訪黃莘時,88歲高齡的黃莘女士已經病重住院。我們趕到醫院,見黃莘非常虛弱,無法接受採訪。其子姚小未提議,拿出外婆送給媽媽的禮物——一件毛衣,看能否出現奇跡。原來,1990年母親去世前,送給女兒一件她親手編織的毛衣。黃莘非常珍惜這件毛衣,平常捨不得穿,想念母親時,就拿出來看看。

  毛衣是棗紅色的,領口、袖口和下襬已褪色起球了,但當毛衣被遞到黃莘手上時,她開口説話了:“這是媽媽留給我的……”我們噙著淚水,撳下了相機的快門……

  黃中一:“他們還是叫我黃大哥”

  黃中一今年已94歲高齡,當我們到達他上海華山路的家裏時,老人穿戴整齊,胸佩三枚抗戰紀念勳章,精神矍鑠,步履硬朗。兩個多鐘頭的採訪,他思路敏捷,談起70多年前的往事,好像在述説昨天的故事。

  黃中一原名黃志義,1940年受中共地下黨指派,應李友邦將軍邀請,到臺灣義勇隊少年團擔任指導員。當年18歲的他,視小夥伴們如自家弟妹,被小夥伴們親切地稱為“黃大哥”。

  在那段烽火歲月裏,由於少年團的孩子們年齡尚小,他組織孩子們學文化、説相聲、排獨幕劇、開展抗日宣傳活動。他們雖身處後方也有危險,黃老向筆者回憶説,1941年,他帶7名少年團員和電影隊,到浙江寧波地區慰問前線官兵。一天清晨,他接通知説鎮海淪陷,要他們立即撤退。他們剛離開寧波市區,市區就傳來了爆炸聲。他們剛過新昌,新昌又被敵機投入大量燃燒彈。在腹背受敵的緊急關頭,他們沉著應對,連夜衝過嵊縣,跑出了日本人的合圍圈。

  抗戰勝利後,他把少年團的這批孩子護送回臺灣,得到了臺灣義勇隊隊長兼少年團團長李友邦將軍的高度評價。

  黃中一老人記憶力非凡,至今能説出每一位少年團團員的姓名、年齡等基本情況,對他們當年演出的《臺灣少年》、《表》等劇目還能為我們詳細介紹。他帶領少年團走過的金華、武夷山、龍岩、連城等地,他能準確説出當時的時間、事件等細節,幫助我們補齊了對那段歷史的空白點。

  2009年,時年88歲的黃老受邀去了臺灣,和臺灣義勇隊的許多老朋友相見甚歡,邁入耄耋之年的老隊員們在一起敘舊,黃老笑著説,“他們還是叫我黃大哥,啊呀,開心得不得了。”

  在迎接抗戰勝利70週年暨臺灣光復70週年之際,黃中一對記者説,臺灣義勇隊當年的抗日活動,是中華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峽兩岸同胞並肩戰鬥、抵抗外敵的歷史見證。在新時期的今天,臺灣同胞應發揚愛國愛鄉的優秀傳統,為兩岸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本文照片均為楊雨文攝)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