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作家、老兵後代劉臺平:助抗戰老兵赴臺尋戰友

2015年04月10日 10:29:09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臺灣作家、老兵後代劉臺平:助抗戰老兵赴臺尋戰友

  臺灣作家、老兵後代劉臺平

  助力抗戰老兵赴臺尋袍澤

  4月8日,臺灣作家劉臺平結束10天的大陸行,從廈金“小三通”返臺。這個“臺灣老兵的後代”,利用清明假期,跟隨大陸“老兵之家”的抗戰老兵、老兵後人及志願者,赴多處祭奠往生的大陸老兵,感受風雨無阻的戰友情。

  返臺前,劉臺平接受了導報記者的採訪。他透露,這次回臺後,他有一個任務,就是為大陸老兵踩線——包括潮汕、長沙等地的老兵,準備在今年夏天合適時間組織大陸老兵赴臺尋袍澤,帶去原鄉的關懷。今年適逢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兩岸都會盛大慶祝,身為一個公民記者,劉臺平會持續努力呼籲及報道這個議題。

  人物名片

  劉臺平,曾任臺灣中時報係記者,後創辦出版公司,近年頻繁往來、走讀兩岸,著有《珍藏二十世紀臺灣》、《遙遠的槍聲》(衡陽保衛戰紀實)、《眷村》、《自由之魂》等作品。近年來也常上電視當嘉賓。

  老兵是一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劉老師,從2012年寫《眷村》開始,您一直都在關注老兵?

  劉臺平(以下簡稱“劉”):是的。我是臺灣“外省第二代”,是出生在臺灣的四川人。我父親是1949年隨著國民黨軍隊到臺灣的,他是部隊裏的軍醫,所以我也是“老兵的兒子”。一直以來,老家對我來説,既清晰又模糊,這種兩頭落空的感覺,像漂浮在空中,我覺得我們是“無根的一代”。後來往返兩岸多了,我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兩岸人”。

  記:您去年還以“關懷大陸抗戰老兵系列報道”作品獲得臺灣第18屆兩岸新聞報道獎。是什麼促成您做這組報道的?

  劉:我因為這個專題到了大陸,在老兵的帶領下,才逐漸了解到他們是個不該被遺忘的群體。據統計,在大陸的國民黨抗戰老兵,如今倖存者僅3000多人。

  事實上,這些抗戰英雄們,無論在臺灣還是在大陸,都沒有得到他們應有的尊敬。大陸對老兵的關懷意識,更多是把相關資訊拋到網上,並沒有意識到要為其做出非常有意義的記載,所以我就做了這樣系統的整合。

  為抗戰老兵臺灣行“打前哨”

  記:所以您這次跟大陸老兵們重走“國共合作之路”?

  劉:我3月27日從臺北到廈門,隨後往粵東走,到潮汕、揭陽、梅州等地,再折返經深圳、廣州、郴州到長沙,4月5日在岳麓山雲麓宮,參加長沙會戰陣亡將士祭奠。活著的老兵祭奠死去的老兵,場面令人動容。尤其大陸地域大,老兵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總是舟車勞頓,雖然大家年事已高,有的行動都不便了,但還是説“爬也要爬到戰友跟前去”。

  這次的見聞我回臺灣後將做梳理,成文發表,讓更多人知道這些老兵,不管是“國軍”還是“共軍”,他們都是中國人的驕傲。

  記:大家怎麼看待您這個“臺灣老兵的後代”?

  劉:老兵們對我表示很歡迎,尤其是我寫了很多關於抗戰的書,他們都讀過,覺得感同身受。而“老兵之家”的志願者也讓我很感慨,大家真的是出錢出力出愛心,這是臺灣沒有的。

  這次大陸行,很多老兵及其後代都希望在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的日子,和在臺灣的老兵進行組織性的造訪,我剛好是臺灣老兵的後代,大家希望我能幫忙踩點,將臺灣行的線串起來。我回臺灣後,會通過各類型的同鄉會做準備工作,爭取早日成行。

  借助抗戰拉近兩岸同胞的心

  記:聽説您這次還跟臺灣著名抗戰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總編導陳君天同行?

  劉:陳老先生今年已經75歲了,我也60歲了。兩位老人風塵僕僕,爭取把《一寸山河一寸血》這部反映中日戰爭的紀錄片在大陸電視臺播放,讓更多大陸民眾看到。現在看來,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兩岸媒體更拉近了距離,很多電視臺對此表達了濃厚的意願,希望能以此為骨架,再做增添。很高興看到,借助抗戰拉近了兩岸同胞的心,大家的向心力也越來越強。

  與此同時,我之前在臺灣出版的一些關於抗戰的書籍,像關於長沙保衛戰、衡陽保衛戰及常德會戰的,很多大陸出版社也感興趣,正規劃在大陸出版。這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海峽導報記者 陳成沛)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