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係大山深處的和平使者

時間:2013-08-08 14:15   來源:台灣網

  ——臺胞熊林秀蘭與保康的不解之緣    

  熊林秀蘭,一位家住臺北的退休老太太,自1988年第一次隨丈夫來大陸,就與鄂西北山區保康結下了不解之緣。20多年來,她的故事在保康一直被廣為流傳。    

  破冰之行,叩開保康開放之門    

  熊林秀蘭今年65歲,退休前是臺北市一家醫院的中醫師。她的丈夫叫熊太清(又名熊欽),生於1931年3月,是湖北省保康縣城關鎮人,解放前考入武漢海軍學校,1948年去臺灣,曾任臺北市政府副專員。 

  熊先生少小離鄉,雖然人在臺灣,心卻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保康、思念遠在保康的親人。作為妻子,熊林秀蘭非常理解丈夫,理解那些與大陸親人隔海相望、不得團聚的臺灣人。於是,自1979年起,她大膽地支援丈夫與大陸親人互通書信,多方了解大陸情況。1987年9月,為了方便熊先生與家鄉親人的聯絡,保康縣臺辦專門在縣賓館為他們開通了一部國際長途電話,她和丈夫在香港第一次與大陸的親人通了電話。至此,熊先生回大陸探親的願望已非常強烈,但一想到困難重重,又無奈地放棄了。 

  1988年,在熊林秀蘭女士的鼓動下,丈夫終於下決心回大陸探親。對於他來説,這是一次終生難忘的旅程,也是一支破冰之旅。當年10月初,夫婦二人取道香港回大陸,一路舟車勞頓,到10月10日才到保康,到縣城後又因熊先生的老家不通汽車,他們又步行近10公里的山路,才回到闊別40年的家。當見到80多歲的母親,熊先生喜極而泣、放聲痛哭。 

  群山阻不斷,兩岸一家親。此後,在熊林秀蘭夫婦的宣傳和引導下,一批又一批保康籍赴臺人員回鄉探親,與家人團聚,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千里行孝,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保康是個山區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20多年前,熊先生母親所居住的後坪鎮興隆坡村更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不通路、不通電,沒有自來水,條件相當艱苦。儘管如此,熊林秀蘭女士第一次隨丈夫回老家,卻沒有一點不適應,相反,她把丈夫的母親當作自己的母親,陪在母親身邊親自伺候了好多天。為了讓母親早日康復,她張羅著送母親去縣醫院治病;老人家腿腳不方便,她就和丈夫輪流背著她。為了讓母親安享晚年,他們又在保康縣城為老人家買下一棟房子,還安排親戚搬過來一起住、照顧她。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兒女的應盡之責”。 回到臺灣以後,無論工作多忙,她都堅持每年和丈夫一起回保康探望老母親,到老父親的墳頭上香,直到1995年老母親去世。自己的三個孩子大了,以後又有了孫子,就帶他們一起回保康。去年丈夫也去世了,帶著丈夫的遺願,今年七月,她把兩個女兒、五個孫子都帶上,回保康給父母親掃墓,用她的話説,這叫“身教勝過言教”,“老祖宗留下的好傳統就是要薪火相傳”。   

  服務同鄉,搭建海峽兩岸保康人交往平臺   

  1988年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後,熊林秀蘭夫婦受保康縣臺辦委託,著手尋找保康籍赴臺人員,並籌建臺灣(保康)同鄉會。由於丈夫工作忙,具體事情都由她來做。在夫婦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到1989年底,先後有26人與大陸的親人取得聯繫,其中包括原國民黨中常委黃一鳴等知名人士。遺憾的是解放後保康縣行政區劃調整,上述26人中有的老家劃歸南漳縣,有的劃歸神農架林區,真正的保康人數量不多,達不到成立同鄉會的基本要求,故臺灣(保康)同鄉會一直沒有正式成立。但是,上述人員並沒有因此解散,而是集體參加了臺灣(湖北)同鄉會,並在熊林秀蘭夫婦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活動,支援家鄉建設。 

  臺胞周光鬥也是解放前去臺灣的保康人,曾擔任過臺灣《新生報》的主筆。1988年以前,周先生對家鄉的情況知之甚少,對大陸對臺政策也心存疑惑。通過熊林秀蘭夫婦做工作,周先生於1989年回到保康。在保康期間,親眼目睹了家鄉解放前後的巨大變化,親身體會了各級組織的關心厚愛,周先生深受感動,表示願意為家鄉做些事情。在熊林秀蘭夫婦的組織下,周先生等臺灣保康籍人士累計捐款近300萬元人民幣用於發展保康教育事業、改善山區辦學條件,並在保康一中設立獎學金,專門資助因家庭困難不能上大學的應屆高中畢業生;捐贈價值30多萬元人民幣的圖書,幫助40所中小學校建起圖書室,受到了保康全縣人民的尊崇和讚譽。 

  老兵王承德也是保康人,1949年隨部隊到臺灣。由於王先生一生沒有結婚,在臺灣也沒有其他親人,退伍後雖然被承認退伍軍人身份,在榮民醫院生活,但享受不到其他退伍軍人待遇。熊林秀蘭夫婦知道情況後,找到臺灣當局和知情人士,為他辦下了《軍人授田證》,爭取到死後撫恤金20多萬台幣(人民幣約5萬元),並全部由保康的妹妹繼承。 

  谷城人謝某有個伯父在臺灣。為了給母親治病,謝某找到熊林秀蘭夫婦。在他們的幫助下,謝某與臺灣的伯父取得了聯繫,並在其伯父死後依法繼承其遺産價值27萬元人民幣。 

  支援發展,促進鄂臺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   

  近年來,熊林秀蘭夫婦與大陸的聯繫不僅僅局限于捐資助學、尋親維權等公益性事務,還進一步向經貿、文化領域延伸。 

  武漢凱撒世界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熊林秀蘭夫婦牽線搭橋引進的臺資企業,經營項目涉及餐飲、娛樂等,現已更名為金色年華娛樂有限公司,發展成為一家集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大型民營企業,在湖北省休閒娛樂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麻城臺灣街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麻城市重點打造的臺商投資項目。臺灣街建設之初,臺胞朱玉安先生經熊林秀蘭夫婦介紹,一人投資100萬元人民幣在臺灣街建起了第一幢商業綜合樓,為其他臺商樹立了典範。 

  在湖北,像武漢凱撒世界、麻城臺灣街等經他們夫婦介紹、引進的項目還很多。同時,熊林秀蘭夫婦還動員自己的家人、親戚和朋友,在全球範圍內收集保康乃至襄陽、湖北流失的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為鄂臺經貿、文化交流做出了應有貢獻。(襄陽市通訊員尚國功)

編輯:郭慶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