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劍”先驅蔡以忱》臺北首發與研討側記

時間:2013-06-20 14:09   來源:台灣網

裴高才(左三)在《“鑄劍”先驅˙蔡以忱》臺北首發與研討會上

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左二)展示其題賀的“人文黃陂”字畫

裴高才、童中儀、司馬中原與臺北金甌女中師生代表合影

  黃陂人文氣場正能量輻射臺灣

  6月10日至15日,筆者率黃陂青年文化教育團赴臺交流,其中拙作《“鑄劍”先驅蔡以忱》在臺北首發與研討,是此次交流的重點活動之一。

  14日早上7時,在青年志工的導引下,我們一行乘地鐵(臺灣稱捷運),于8時50分趕到臺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參加上午9時在這裡舉行的《“鑄劍”先驅?蔡以忱》首發與研討會。

  蔡以忱是從湖北黃陂走出的大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1899年1月29日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湖北省立第一師範畢業,中華大學教授。曾投身五四運動與大革命運動,1923年經董必武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中共湖北區(省)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與農民部長,中共安源市委書記、湖南省委秘書長,湘西特委常委、組織部長、軍委書記,中共中央監察委員與農委委員,也是國共兩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創始人之一、資深執行委員。1928年10月25日在湖南澧縣被捕犧牲。新中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由於烈士離開我們已經85年了,現在幾乎被人們淡忘了。為了打撈歷史記憶,筆者前往海峽兩岸六個省市,以及遠赴俄羅斯查閱原始檔案,尋訪知情者,然後主創了描寫蔡以忱的第一部長篇傳記文學——《“鑄劍”先驅?蔡以忱》,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今年四月公開出版發行。

  這項活動臺北金甌女子高級中學校長童中儀教授親自策劃,原計劃在金甌女中舉行系列活動。臺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執行長陳光陸先生認為,此次赴臺交流是他出面邀請,他要盡地主之誼,所以臨時改在育樂中心舉行。我以為,會議易址,嘉賓會遲到或缺席。可是,當我們步入育樂中心五樓會議室時,發現新黨主席郁慕明、旅臺湖北同鄉會理事長陳興國、中百集團駐臺灣辦事處主任佀治洪等嘉賓,已經在會場鼓掌相迎。

  作為主持人,童中儀女士首先介紹了《“鑄劍”先驅˙蔡以忱》臺北首發暨研討會的籌備情況,並在金甌女中校長讀書會上,向學生推薦了《蔡以忱》一書。

  一個人物,一串故事;一道命題,一種人生。會上,筆者開場白引用了猶太人的重要典籍《塔木德》中的一段話:“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所組成的,人為什麼只能通過黑的部分去看東西?因為人生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以此説明自己主創“蔡以忱傳”的初衷。再通過介紹蔡以忱在湖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時,創下連續奪得十個第一名的紀錄;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傳主的鑄劍、磨劍與亮劍人生。希冀兩岸青年學子讀懂蔡以忱,領悟人生的真諦。

  接著,新黨郁慕明先生從2009年他為拙作《無陂不成鎮》揮毫題字破題,闡發黃陂人文如盤龍城文明,自古至今産生的炁(通“氣”)場作用。認為《“鑄劍”先驅˙蔡以忱》在臺的首發與研討,可為兩岸文化教育的交流産生正能量。

  一直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的佀治洪主任,通過回顧筆者編纂的二十多部古今中外名人傳記等人文圖書赴臺交流的成果,希望兩岸青年通過閱讀“蔡以忱傳”,踏著名人的足跡,爭做兩岸交流的接力人,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心力。

  身兼臺灣中華文化經濟交流協會副理事長、政治大學社科院高級研究員的陳興國先生,從拙作《田長霖傳奇》《首義大都督黎元洪》談到“蔡以忱傳”,希望兩岸青年通過此傳緬懷先賢,開創未來。東道主、臺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執行長、旅臺黃陂同鄉會理事長陳光陸先生,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第二環節轉到金甌女中,筆者會同臺灣文壇“常青藤”、著名作家司馬中原,臺灣“中央大學”前校長余傳韜教授,以及童中儀校長,同來自湖北、河北與臺北兩岸三地的大中學生頻繁互動,十分熱絡。這也是筆者首次進入臺灣校園交流。

  筆者與年屆八旬的司馬老師的神交始於2005年,創作《玫瑰詩人˙彭邦楨》之時。因司馬與彭氏早年謀舊,筆者就將《玫瑰詩人》書稿寄給他審定。這位從抗戰炮火中走來的知名小説作家,審讀後以十分嚴謹的態度,通過越洋電話指出了與事實不符的相關細節,筆者虛心改正。為表達對老人的感謝,此次筆者在現場所贈的《蔡以忱》上寫道:“後學一拙作,奉獻老文星;懇請重開導,虔誠洗耳聞。”並展示了書法家李青寬書贈的“文壇老司馬,風采掩崑崙”字畫。司馬老師則回贈了記錄著他的風采的大型畫報。同時,筆者與佀治洪還聯袂向郁慕明贈送了字畫“魂係中華,澤被兩岸”,向陳興國、童中儀、陳光陸分別贈送了“傳播文明”“金甌奇葩,兩岸流芳”等書畫,郁慕明則展示其題贈的“人文黃陂”以賀。(黃陂區臺辦  裴高才)

分享到:
編輯:郭慶娜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