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海峽的愛心

時間:2013-08-07 10:29   來源:台灣網

  2013年7月15日上午,蘄春旅臺同鄉會參訪團一行來到蘄春北部山區青石鎮青石中學,與該校師生一起座談。

  座談會上,陳自強先生的女兒、武漢市首屆慈善之星、全國優秀教師陳靜一女士發表了一番感人至深的講話。她説:“我的父親陳自強先生一生一直懷念家鄉,當他上世紀90年代從臺灣回到家鄉探親時,家鄉的窮困,頓時讓他熱淚盈眶,當即拿出1萬元人民幣,資助貧困學生。儘管從事了一輩子的教育,相比父親對家鄉的熱愛,我自愧不如。他多次叮囑我‘一個地方要發展,首先要抓教育;你們可別忘了蘄春,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要在蘄春教育上多做一點貢獻啊!’雖然當時只有10萬元人民幣,微不足道,但我們是在蘄春教育最困難的時候,農民最窮的時候,這個孩子20元,那個孩子50元,事實上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我們深刻體會到,愛國不是一句空話,愛國首先是愛家鄉。”

  受到資助的青石中學的學生及其家長深受感染,表達了對臺灣同胞陳自強先生及其兒女們的感激之情。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陳自強先生及其兒女們的撒下的愛的種子將在蘄春這片土地上發芽、茁壯成長。

  然而這位退休教師的助學經歷背後有著一段牽動人心的家庭悲歡離合故事。   

  海外來信  

  時代的車輪,碾起無窮煙塵。幾十年來,生於亂世的普通女性陳靜一,同她的旅臺父親陳自強,上演了一段由隔膜到親切的人生情感悲喜劇。

  1980年的一天,武漢市17中學數學教師陳靜一在黃石的表叔特意趕到她家裏,給她送來了一封從加拿大轉來的書信。

  信是臺灣的父親陳自強寫來的。其實,就在前不久,父親曾寫信到老家蘄春,打聽她和母親的消息,但她一直沒有理會。想不到父親費盡週折,又給她來了信。

  在信裏,年邁的父親訴説了幾十年來鬱積於心的負疚感。

  拿著信,如煙往事慢慢浮上陳靜一的心頭,逝去的40多個春秋,僅有的關於父親的記憶……一點一滴,匯聚起來。   

  心靈隔膜   

  陳靜一齣生於1937年10月,其時正是“七七事變”後不久,除了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飽受戰爭之苦外,她和母親還要承受家庭不幸所帶來的苦痛。

  童年時期的陳靜一隻見過父親幾面。父親陳自強是湯恩伯部隊的一名軍官, 1914年出生,早年讀私塾,1928年在蘄州啟明中學讀書,後畢業于中央軍需學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參加抗日,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後被選派在重慶後方聯合勤務總部軍校學習,畢業後任後勤總部經濟處少校科長。旋即奔赴華北抗日前線,任嚕蘇皖豫邊區總務處長,後晉陞陸軍少將軍需處長。在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中,他冒著槍林彈雨,督運糧食、軍械,往來前線,為臺兒莊大捷,殲滅日軍主力作出了貢獻。

  抗戰勝利後不久,多年來行蹤不定的父親又另娶妻室,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陳靜一隻有和母親相依為命,艱難度日。曾逃難到貴陽、重慶,其間母親曾在紗廠做過女工。回到武漢後,母女倆靠在武漢的姑媽救濟維持生活。

  解放戰爭後期,父親把祖父母接到上海。1949年5月,父親離開前妻及年幼的女兒陳靜一,去了臺灣,一直在軍界服役。退役後,即在臺興辦實業,先後創辦拔提書局、義民制袋廠、天聲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

  除長女陳靜一為原配駱氏所生外,在臺期間,他繼娶姚榴新女士,生子女6人。  

  1951年,父親曾託人帶來口信,讓女兒陳靜一和姑媽繞道香港去臺灣,但絕口未提讓母親也去。正在讀初中的陳靜一早已視父親如路人,更不願丟下含辛茹苦撫養她長大的母親。最後,姑媽走了,陳靜一留在了母親的身邊。此後近40年,雙方音訊斷絕。 

編輯:郭慶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