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臺東縣少數民族參訪團到四川宜賓市參訪

2018-05-23 16:1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參訪團一行合影留念。(圖片來源:宜賓市臺辦)

  台灣網5月23日宜賓訊 “團結起來,相親相愛,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5月14日晚,臺灣臺東縣少數民族參訪團來到四川宜賓市,兩岸少數民族同胞在宜賓市珙縣玉和苗族鄉唱響了《我們都是一家人》,大家手挽手、心相連,唱歡快的民謠、跳喜悅的苗族竹竿舞,為兩岸深厚的情誼載歌載舞。

  這是川臺少數民族在宜聯誼聯歡活動中令人難忘的一幕。借由此次活動,兩岸少數民族同胞相聚一堂,相互交流文化,促進兩岸情誼。臺東縣參訪團也在此次歡樂的旅程中領略了珙縣苗族鄉的獨特魅力。

  走進珙縣農耕文化傳習館,參訪團一行便被大廳中由八種穀物製成的“傳承非遺 習練手藝”所吸引。“我們也有類似的做法,在過年的時候我們會帶著家裏的小朋友,用瓜子殼來製作年畫。”參訪團成員藍淑藝表示傳習館很好地保護了傳統文化技藝,這是兩岸同胞都樂於看到的。

  珙桐公社成立於2014年3月,是市民學習書畫攝影、聽公益講座的好去處。在這裡,參訪團成員王秋蘭寫下“兩岸一家親”幾個字,得到大家熱烈的掌聲。“‘兩岸一家親,是最容易想到、且最能代表兩岸同胞心願的幾個字。”王秋蘭表示,“藝術是日常生活的累積,兩岸同文同種,先人的智慧需要我們的傳承,很高興看到我們兩岸在做著同樣的事情。”珙桐公社負責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何其健也揮毫潑墨,寫下了“珙桐花開香兩岸”幾個大字,表達對兩岸同胞的美好祝福。

  在玉和苗族鄉鳳凰社區苗族蠟染以及傳承培訓基地,一幅幅精美的蠟染作品、一件件精緻的苗族服裝、各式各樣的蠟染工具,讓參訪團成員們目不暇接。這些蠟染作品構圖獨特,線條流暢,疏密得當,花紋圖飾漂亮精美,圖案大多是幾何形,以花卉裝飾見長。“太漂亮了!”“很厲害!”“我好喜歡!”……讚嘆聲不時傳來。吸引參訪團的不僅有蠟染作品,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也成為了參訪團眼中的“明星”,她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蠟染傳承人王利洪。王利洪自16歲起就開始學習蠟染技藝,活動現場,她用嫺熟的技法展示了蠟染技藝。參訪團成員爭相與這位質樸的蠟染匠人合影留念。

  參訪團一行還與珙縣開展了基層交流座談會。宜賓市臺辦主任黃潔介紹了近年來宜臺民間交流和經貿合作情況。珙縣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王強介紹了珙縣的經濟社會發展、歷史人文、少數民族特色等情況。臺東縣交流團團長鄭崗山感恩各級臺辦搭建平臺,創造交流機會,並介紹了臺東縣卑南鄉少數民族節慶活動舉辦及當地現代農業、康養事業發展、旅遊休閒品牌打造等情況。珙縣玉河、羅渡苗族鄉,青龍村、觀鬥村,臺東縣民眾服務社、臺東縣卑南鄉東興村、利吉村、溫泉村、富山村等圍繞基層組織建設、服務民眾、民族文化保護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從珙縣農耕文化傳習館到珙桐公社到玉和苗族鄉,參訪團一行為珙縣的城市建設點讚,更沉醉於蠟染、麥稈畫、珙石雕等藝術的魅力之中。“這次旅程讓我感到大陸在變得越來越好。”參訪團團長鄭崗山大讚此行受益匪淺。“應該多用民間的力量,來表達出我們需要兩岸的穩定,只有透過兩岸的穩定才能夠發展出更好的明天。”

  “在深度的交流中我們第一個感受就是人情味,這個人情味代表的是親情,代表的是血濃于水。”王秋蘭説,臺東縣和珙縣雖然隔著臺灣海峽,但是經過這次交流活動充分感受到,兩地在人情、文化、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共同之處。“我們期待珙縣有機會也要回訪我們臺東縣,我們期待常來常往,這樣才能夠達到兩岸一家親。血濃于水的感情是沒有辦法抹去的。”

  活動中,臺東縣的6個村和珙縣的6個村結成了對子,並互贈紀念品。“一把蘆笙情係兩岸,只要蘆笙響起,我們的心就會彼此牽掛,我們的情永遠不斷。”在佈滿繁星的夜幕下,兩岸同胞圍著篝火聯歡,在意猶未盡中含淚道別,憧憬再相聚。(台灣網、宜賓市臺辦聯合報道)

在基層交流座談會上,兩岸同胞共話情誼。(圖片來源:宜賓市臺辦)

參訪團成員仔細端詳苗族蠟染。(圖片來源:宜賓市臺辦)

參訪團成員在苗族樂手指導下,學習吹奏蘆笙。(圖片來源:宜賓市臺辦)

珙縣、臺東縣兩地12個村結成對子。(圖片來源:宜賓市臺辦)

寫下“兩岸一家親”。(圖片來源:宜賓市臺辦)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