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武侯祠裏品三國 青青竹絲編文創

2017-08-30 13:2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學子用竹絲編織文創作品

  台灣網8月30日成都訊 8月22日,參加“蜀意我創川臺學生體驗營”的營員們抵達“三國聖地”——武侯祠參訪。來自臺灣世新大學的陳子耀興奮地説:“之前看到皇帝的陵墓都是從電視和課本上看到的,第一次這樣出現在眼前覺得特別震撼,看著眼前這小山丘就埋著這樣從小伴隨我的歷史人物,心中真的是特別感嘆。”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肇始於西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96年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評選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佇立由諸葛亮著,岳飛書寫的《出師表》前,來自臺灣景文科技大學的魏嘉萱迫不及待地説:“之前在學校學習到《出師表》時,就被諸葛亮對蜀國的情懷感動,從他的文字中了解到當時他的心情。”她還慶倖讀書時通過背誦《出師表》對三國歷史有更多認識,這次能近距離置身“三國文化”十分開心。

  離開“三國聖地”,大家前往享有“中國竹編藝術之鄉”的青神縣竹藝城,參觀並體驗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青神竹編。

  提起竹子,臺灣同學更多是聯想到熊貓的主食。從竹子到竹編藝術,大家被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折服。“清明上河圖、紅樓十二釵、隱形觀音等竹編作品,其精細程度讓人嘆為觀止,簡直太惟妙惟肖了。”臺灣大學黃享歆發出難以置信的感慨。“一片竹甚至能分成16層,真的是另我非常驚訝,把竹片都磨成絲了。”臺灣同學陳子耀覺得這項技藝簡直不可思議!

  為讓大家領略竹編魅力,竹藝城的師傅們,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演示:竹子變成竹片,再變成薄如蟬翼,摸上去仿佛絲綢一般的薄片,再到被分成細如髮絲的竹絲,然後再被纖纖巧手編製成一幅幅作品。經過一道道繁瑣的加工,粗糙的竹子被重新賦予了生命。同學們稱讚:“這簡直是文創最好的演示!”

  尤為幸運的是,竹藝大師陳雲華先生還分享了自己的“竹編藝術人生”,並親自示範“小金魚”竹編製作。

  與陳老師的互動,讓大家腦洞大開,紛紛發揮創意,在有限的時間內制做了各色各樣的竹編藝術品。臺灣政治大學貝明哲感慨:“‘小金魚’在竹編中雖説是最簡單的,但對我們這些初學者來説依舊是十分困難。”他表示,經過體驗,真的覺得竹子看似簡單,一旦與藝術創作結合就包羅萬象起來,這次的體驗讓他愛上了這項四川的竹編藝術。臺灣實踐大學林昭辰説:“竹絲是有彈性的,手法不到位,竹絲就會彈開,因為初次接觸,導致做起來手忙腳亂的,即便如此,看著凝聚自己創意的竹編作品,內心是滿滿的成就感!”

  不僅在造型上力求突破,大家還在作品命名上進行創新。臺灣同學張凱程,就給自己的作品取名為“鴛鴦魚遊四川 兩岸情甜如蜜”,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點讚。

  此次“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化創意體驗營活動由國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臺灣《旺報》社主辦,將持續到8月27日。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川臺學子一對一結成組合,前往蜀錦織繡博物館、四川旅遊學院、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等地,讀四川、尋文創、找靈感,開展一系列文創主題活動。(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參觀武侯祠

   

  在竹藝城留影

   

  竹藝大師陳雲華講解竹編藝術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