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夫婦三江養魚 汶川震後建世外桃源

2012-05-30 09:00:00
來源:四川日報
字號

  從1997年起,從臺灣來汶川三江養魚的賴景墩夫婦,先後經歷了泥石流、水災、地震等災害,損失慘重卻一次又一次重建,震後4年,漸漸恢復了1萬多尾的養殖規模,把農莊建成了“世外桃源”。這對開朗的老夫妻稱自己是“不倒翁”。

  晚年創業屢敗不倒

  5月12日,賴景墩的“八起鱒魚專賣店”農家樂迎來了數十名客人,夫妻倆直到下午3點左右才歇了一口氣。很快,賴景墩又和工人一起為池子裏的魚換水。今年已經71歲的他,事事親力親為,看上去精神矍鑠。

  “他是一個閒不住的人!”賴景墩夫人笑呵呵地説。1997年,57歲的賴景墩從臺灣某食品企業退休,原本可以輕鬆地享受生活。那年夏天,他應一位成都朋友之邀,赴三江遊玩,對山清水秀的三江“一見鍾情”。賴景墩和家人一合計,認為到這裡一邊養魚一邊養老,不失一樁美事。於是考察一年多之後,和另外3位朋友湊足100萬元人民幣,“宇軒魚業”鱒魚養殖場開張。

  這是三江規模最大、最早的鱒魚養殖場。然而讓賴景墩沒想到的是很快遭遇失敗:從美國空運來的8萬尾虹鱒魚苗,“20天就要吃5萬元的飼料”,5個月之後卻大批死去,如此反覆4次,“100萬元很快打了水漂”,參與投資的另外3位投資人全部撤回了臺北。

  賴景墩在夫人支援下重新搜尋原因,最終發現前4批魚喂的都是當地飼料,導致嬌貴的虹鱒魚不適應。他們很快賣了臺灣的一套房子,重新購買魚苗和臺灣本地的魚飼料,2001年重振旗鼓,當年秋天第一批成魚就面世,批發價達到50元一斤。魚養成功了,2002年達到十幾萬條,但四川人當時還沒吃生魚片的習慣,魚的銷量並不好。

  此後幾年,三江相繼遭到泥石流、洪水、地震的侵襲,養殖場也屢次受創,2003年,賴景墩夫婦把養殖場改為專賣店的農家樂形式,並取名“八起”,寓意屢敗不倒。

  賴景墩説,地震後4個月,“八起”的餐廳就恢復營業,“魚塘在地震中毀掉,就從朋友那裏買魚,一邊經營一邊重建。”一年後,夫妻倆重修了一棟140平方米的兩層小樓。4年後,專賣店的魚池漸漸恢復了1萬多尾的養殖規模。恢復重建後,三江的道路比震前更好,“八起”的虹鱒做法地道,農家樂的生意一年好似一年。

  山美水美“第二家鄉”

  “這裡山美水美,政府對我們扶持力度一直很大,周圍百姓也相當友善,而且我的身體比15年前來三江的時候還要好。”祖籍福建的賴景墩説,自己已把三江當成了第二家鄉。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賴景墩的專賣店房子垮掉,通信中斷。他的兩個兒子第二天就飛到四川,第四天終於翻山越嶺到了三江。見雙親安在,堅決要把父母接回臺灣。可是賴景墩比兒子更犟,“我喜歡爬山,這裡空氣又好。我在這裡開店不圖錢,但能養身安度晚年。”

  震後當地大力發展旅遊,賴景墩夫婦敏銳嗅到商機,專賣店開始向餐飲傾斜。賴夫人是做菜高手,她親自培訓請來的廚師,教他們做臺灣菜,“僅僅虹鱒的做法就有幾十種,生魚片、燒烤、油炸、原湯,花樣繁多。”

  考慮到光吃魚畢竟口味單調,兩人在租來的土地上辦起農莊,自己養豬、種菜。農莊一年四季花木扶疏,最難得的是客人吃的小黃瓜、白漢菜以及虹鱒魚必需的香料,全部産自地裏。賴夫人説,虹鱒魚所需原料既要新鮮,品質還必須好,“所以乾脆自己動手栽種。”很多特色蔬菜,她專門託人從臺灣帶來。

  如今,夫妻倆分工合作,餐廳生意蒸蒸日上。清早7點過,一定能在地裏看見賴景墩的身影: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再喂喂魚,是他的必備功課。賴夫人則負責照顧餐廳生意,不斷創新菜式。偶爾閒下來,就不停栽種各類花木,讓“八起”成為附近有名的“世外桃源”。(吳曉鈴)

[責任編輯: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