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四川對臺工作伴隨改革開放不斷發展

2009-01-12 16:15:00
來源:華夏經緯網
字號

2008年9月19日,第四屆海博會隆重開幕

2006年12月-2007年2月,巴蜀文化精品展在臺灣巡回展出

2008.12.23,大熊貓“團團”“圓圓”及珙桐樹赴臺

    我省對臺工作在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伴隨著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實踐不斷發展。

    30年來,特別是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以來,我省對臺工作根據臺灣局勢和兩岸關係形勢變化,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交流為渠道,以活動為載體,以項目為重點,以落實為關鍵的工作思路,不斷整合並開拓工作資源,不斷改進並完善工作方法,不斷強化並提升工作實效,取得了顯著成績。我省已成為全國對臺工作重要省份之一和中西部地區對臺工作大省。四川與臺灣的人員往來不斷擴大,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各領域合作不斷加強,我省在島內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四川對臺工作的不斷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我省社會經濟建設發展。

    當前,臺灣局勢發生了重大積極變化,兩岸關係發展迎來了歷史性機遇。在新形勢下,我省對臺工作要抓住機遇,扎實工作,進一步擴大與臺灣交流合作,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促進我省災後重建和“兩個加快”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改革開放大潮中快速發展的川臺經貿合作

    2008年9月19日,“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四川舉辦的首個重大涉臺經貿活動——“第四屆中國西部海峽兩岸經濟科技博覽會”(簡稱“海博會”)在成都溫江隆重舉行。地震沒有減弱臺商對四川這塊投資熱土的青睞,近千臺商參會,引進18個項目簽約,協議總投資108.25億元,為災後四川經濟發展注入了重要活力。

    自2002年開始每兩年一屆的 “海博會”是四川對臺招商的知名品牌和平臺,協議引資金額已從最初的17.9億元擴大到上百億元。“海博會”成果的擴大,正是四川與臺灣經貿合作在改革開放30年中快速發展的縮影。自1988年第一家臺資企業落戶以來,川臺經貿合作不斷成長,特別是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和臺灣島內產業外移,以及四川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四川對臺經濟合作力度持續加大,到2008年底,全省累計臺資企業1386家,項目投資總額累計38.56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累計28.35億美元,其中投資總額上千萬美元的臺資企業達84家,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強化服務,臺商投資強勢增長多年來,我省在不斷改善投資硬環境的同時,一方面注重搭建各種招商平臺,除“海博會”外,“西博會”、“川臺農業合作論壇”、“電子信息產業與發展論壇”、“臺資企業內移論壇暨洽談會”等各種招商活動,都產生了良好成效;另一方面加大服務力度,2006年,省政府專門出臺了《關于促進沿海臺資企業內移四川的意見》,1996年成立的四川省臺商投訴中心已累計為臺商避免和挽回經濟損失1.1億多元。“以臺引臺”、“以商招商”,臺商投資區域從主要分布在成都、德陽、綿陽等交通便利、配套條件好的大中城市,已逐步向宜賓、瀘州、樂山、南充、達州、攀枝花、甘孜等擴展,而且大企業、大項目不斷增多,如中芯國際、臺灣玻璃集團、臺灣亞東水泥、臺灣統一、頂新集團、群光集團等知名企業,來川投資的項目都在1億美元以上,帶動了我省相關產業的發展。

    優化結構,臺商投資逐步形成產業聚集1998年,經國臺辦和科技部批準的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成為西部唯一的國家級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2006年經國臺辦和農業部批準設立成都新津臺灣農民創業園已成為川臺農業合作重要平臺;此外,我省20多個國家和省級開發區都以各自的特色吸引著臺商。臺商在川投資產業分布由勞動密集型向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擴展並逐步形成產業聚集,其中,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重點聚集發展食品和生物科技產業,已引進各類項目500多個,到位資金238億元,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250億元。一批臺灣知名高科技大型企業來川投資帶動上下遊企業群聚,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地方產業群”。統一、康師傅、龍鳳、旺旺、佳美等企業,利用四川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自身擁有的先進技術、資金、設備,開展食品研制、開發、保鮮等深加工,企業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對調整我省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產業化進程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積極推進,川臺貿易向多元化發展四川與臺灣兩地之間的貿易盡管受到地域因素和兩岸政治因素的影響發展較緩慢,川臺貿易在曲折起伏中擴大,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1988年,四川首次從臺灣購進33萬美元商品,1989年,四川首次向臺灣出口31.4萬美元商品,此後兩地貿易額迅速增長,到2008年川臺貿易達57319萬美元,其中出口26822萬美元,購進30497萬美元。

涉臺抗震救災取得勝利同胞情得到極大彰顯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涉臺抗震救災成為對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省委、省政府和國臺辦的安排部署,成立以省臺辦主任劉俊傑為組長的應急領導小組,竭盡全力開展涉臺抗震救災工作。第一時間了解在川臺胞、臺商、臺生和臺資企業受災情況,全力解救被困臺灣同胞2897名;及時組織1500萬元的救災物資送往災區;積極協助臺灣援助團隊到災區開展救援救助工作;積極指導和加強來川採訪的11家41名臺灣媒體記者的管理;積極幫助臺資企業恢復生產;迅速啟動川臺經濟文化交流,取得了涉臺抗震救災的階段性勝利,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和鑄就抗震救災偉大精神作出了積極努力。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牽動著臺灣同胞的心,同胞的骨肉親情得到極大彰顯。在川臺資企業第一時間捐出食品、飲用水等救災物資送往災區,島內各界人士紛紛發來慰問信函,並積極伸出援助之手,持續捐款捐物。截至目前,我省共收到臺灣同胞的捐助資金12.1億元(含項目資金),捐助物資折合人民幣9000多萬元。當前,各級對臺工作部門正在認真落實臺灣同胞的愛心捐助,搞好100多個學校、衛生院等捐助項目的修建工作,全力把好事辦好,為我省災後重建作出貢獻。

根植文化 川臺交流結碩果

    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是維係兩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紐帶。巴蜀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閃爍著奇光異彩,與四川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一道,成為四川與臺灣交流交往的優勢載體。我省充分發揮自然文化資源優勢,大力開展對臺交流。自1987年底兩岸人員開始往來的21年間,我省與臺灣的各項交流從無到有,從單向到雙向,從間接到直接,共實現交流項目2700多項,累計接待來川臺胞460多萬人次。

    來川交流精彩紛呈 邀請臺灣各界朋友來四川,共讚中華文化精深,共品巴蜀文化大餐,共享天府美景盛宴,是四川與臺灣交流的一大內容。隨著交流的不斷發展,四大交流係列已成為四川對臺交流品牌。一是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為載體定期舉辦的 “四川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之旅”、“兩岸傑出青年生態文化研習營”等活動;二是以巴蜀文化為載體連續8年舉辦的“巴蜀文化周”、“蜀文化之旅”等活動;三是以大熊貓為載體的 “大熊貓故鄉行”、“我到四川看熊貓”等活動,特別是圍繞“贈臺大熊貓”開展了係列兩岸人士關愛“團團”、“圓圓”活動,為推動大熊貓早日赴臺起到了積極作用。四是以名人、民風、民俗和民族宗教文化為載體的交流活動。精彩紛呈的係列交流深受臺灣同胞歡迎,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主席吳伯雄、副主席江丙坤、林益世,佛教高僧惟覺大和尚等臺灣知名人士以及臺灣工商、科技、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各界人士和大批青年師生都相繼來川參訪和參加活動,取得了加深彼此了解、融合文化認同、凝聚同胞情誼的良好成效。

    赴臺交流豐富多彩 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很多臺灣同胞希望在島內目睹大陸風採。多年來,我省立足巴蜀文化,開拓島內平臺,積極推動大型項目赴臺交流。189組(件)廣漢三星堆出土文物精品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17萬人觀展,島內刮起“三星堆”旋風;“蜀山天府宴”、“迷漾的川味”等交流把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點在臺灣演繹得淋漓盡致;巴蜀雜技連續多年在高雄市春節廟會演出,盛況空前,臺灣郵政部門專門為此發行郵票;“天府之國—巴蜀文化精品展”在臺北、臺中、臺南為期三月的巡回展覽,200多幅精美圖片、300多件精品實物以及我省工藝大師現場演示,將巴蜀文化精品綜合展現給臺灣同胞,掀起巴蜀文化熱潮。此外,張大千畫展、恐龍燈會、天府美酒、川劇、民族歌舞、哪吒民俗等都在臺灣獲得良好反響。這些交流活動,提高了四川在臺灣的知名度,增進了兩岸同胞的情誼,促進了川臺文化及經貿合作。

    政黨交流應運而生 2005年以來,兩岸基層政黨交流成為兩岸交流的新氣象。2006年9月26日,中共成都市委與中國國民黨雲林縣黨部進行了交流,共敘一脈情誼,共商發展良策,增強相互了解,增進彼此共識。

    人員往來日益熱絡 熙來攘往,情深意切。這些年來,川臺兩地之間的人員往來日益增加,一方面各行業、係統、高校的對口交流、學術交流、校際交流等領域不斷廣泛,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層次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每年來川考察觀光、探親訪友的臺灣同胞絡繹不絕。特別是近幾年來,一係列川臺旅遊文化界的交流活動有力促進了臺灣同胞來川旅遊的發展,四川成為臺灣同胞來大陸旅遊觀光的首選地之一,多年來來川旅遊的臺灣同胞佔我省入境遊客的第一位,2007年達40萬人次左右。目前成都成為臺胞落地簽注城市和兩岸直航包機城市,為川臺兩地人員往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川臺交流交往將更加熱絡。

[責任編輯: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