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內外遊客山西介休綿山清明祭拜介子推

2014-04-08 10:5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海內外遊客山西介休綿山清明祭拜介子推(圖)

  在“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發源地山西綿山,一場倣春秋時代祭拜介子推的古老儀式在此舉行,海內外遊客共同向介公虔誠朝拜,傳承中華民族忠國孝親的傳統美德。

  4月6日,在“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發源地山西綿山,一場倣春秋時代祭拜介子推的古老儀式在此舉行,海內外遊客共同向介公虔誠朝拜,傳承中華民族忠國孝親的傳統美德。

  介子推,晉國賢臣,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的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于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産生了清明期間祭拜介子推的傳統習俗,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緬懷詩篇。

  在當日的祭拜大典上,參加祭祀的民眾身著傳統的祭拜服飾,倣照春秋時期古老的禮儀,再現鳴鐘、擊鼓、禮樂、敬獻供品、焚香、行禮、獻帛、敬獻樂舞等古時的祭拜儀式過程。

  綿山介公祠依山而建,巍峨的介子推塑像慈眉善目,不怒自威。祭祀活動由獻祭品、讀祭文和行拜禮三部分組成,整個活動隆重莊嚴,神聖肅穆。祭祀者手持各類貢品,跳著祭祀舞蹈,口中吟唱著《介賢頌》,回聲交錯。

  山西介休綿山負責人王雲虎介紹,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崇尚忠孝、敬愛賢良,先賢介子推“忠孝仁信、禮義廉恥、慈儉溫良、謹讓謙和”的優秀品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美德,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流傳。

  綿山,亦名介山。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清明寒食節”的發源地。朝拜祭奠介子推,已經成為山西綿山清明節的一項傳統民俗,受到海內外民眾的關注。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