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海博物館與臺灣博物院聯合展出明清貿易瓷精品

2015-08-07 09:37: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上海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越洋遺珍----明清貿易瓷”特展6日在上海博物館揭開神秘面紗。本次展覽遴選出160余件明清時期的貿易瓷進行展示,回溯明清時期中國瓷器行銷世界的盛況。

  當天亮相的展品中,不少造型都與常見的瓷器有明顯差別,展示出濃郁的異國情調。咖啡杯、湯盆、沙律杯、效倣歐式藤編果盆的鏤空瓷果盆等,其中一件清康熙年間的青花果樹紋油醋瓶,內含雙膽,一邊倒油另一邊倒醋,十分獨特。不少還繪有耶穌的故事、歐洲貴族的家族徽章、遊樂圖景等。

  上海博物館陶瓷部主任陸明華介紹,貿易瓷又稱外銷瓷,至遲從唐代開始,中國陶瓷已大量銷往海外,明清兩代陶瓷貿易持續繁榮,明代中期以前,中國陶瓷的主要外銷市場在東亞、東南亞及中東一帶,明代晚期,開始大量銷往歐洲與美洲。

  展覽分為明、清兩部分。明代部分展品既有來自菲律賓、敘利亞和歐洲的傳世器皿,也有日本專門訂燒的器物,還有從沉船打撈出水的珍貴瓷器。這些瓷器主要銷往東南亞、西亞、日本及歐洲,不同市場的審美與喜好也顯示出明顯不同。

  陸明華介紹,當時中國瓷器在海外的售價十分昂貴,明初海禁嚴厲,通過“朝貢貿易”輸出海外的陶瓷數量有限,大量都是經過私人貿易,經東亞、東南亞一帶去往南亞、中東。正德年間以後,隨著新航線的開闢,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人相繼開展對華貿易,歐美地區成為全新的市場,他們更喜歡清花和彩瓷,當時景德鎮及漳州等為主要的製作地,工匠按照中間人提供的圖紙造型訂做,這些瓷器運輸價格昂貴、折損率也比較高,因此往往只有貴族才能用得起。一些貴族便訂購“紋章瓷”,將家族標誌燒制在瓷器上,成為身份的象徵。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介紹,貿易瓷將異國情調和思想元素結合中國傳統工藝,衍生出獨特的瓷器風格,學界有“轉變瓷”的説法。雖然二三十年前曾産生過一輪研究熱潮,但由於多數貿易瓷都收藏在海外,且國內收藏貿易瓷的博物館不多,對於這部分瓷器特徵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希望能夠通過此次展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記者鄒瑞玥)

[責任編輯:段雯婷]